2025年是机械与自动化学院(天瑞磁悬浮产业学院、潍柴产业学院)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年。自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启动以来,学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聚焦教学质量提升与质量文化培育,围绕制度优化、教学创新、产教融合三个方面系统推进整改工作。
制度筑基: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按照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学院制定出台了《机械与自动化学院教学工作制度汇编》,涉及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管理、教学督导等方面文件共计28项。其中,以《潍坊学院关于印发考试管理规定等3项规章制度的通知》为依据,重新修订了《机械与自动化学院考试命题实施办法(试行)》、《机械与自动化学院试卷评阅指导办法(试行)》和《机械与自动化学院过程性考核形式及实施建议(试行)》,进一步明确试卷命题与课程大纲的对应状态、过程性考核分类及可实施形式、试卷评阅标准及实施过程的执行细节。
督导机制革新。针对评估中反馈的“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机制”问题,学院构建“校—院”两级督导联动机制。全力配合学校教学督导常态化巡查工作,严格执行调停课制度,及时向教师通报督导结果;推行领导班子全员听课制度,院长、系主任每学期完成20课时覆盖式督导,重点检查课程思政融入、信息化手段应用等环节;组建院级教学督导队伍开展内部督导,对本学院任课教师教学活动进行全覆盖督导,以教学常规(教学内容组织、混合式教学实施、课程思政融入以及课堂教学秩序等)为主要督导内容,随堂听课记录教学状况,课间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座谈交流。
督导意见汇总分析后,对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建立“听课—反馈—改进”闭环管理制度。通过校、院两级督导,规范了教学过程管理,促进了师生双向沟通,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效性。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院制定2025年度机械与自动化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及教学能力提升实施方案,采用线上(学校巡课系统)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院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观摩学习、集中讨论、教学比赛等手段梳理青年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水平,一人一策助力其教学能力提升。
针对“青年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够”等问题,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以及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开展课程思政专题教学培训,提升教师投入课程思政、潜心课程思政、研究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课堂革命:深化教学模式创新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变革与人才培养。AI技术正推动教学模式从“单向传授”转向“人机协同”,助力因材施教与个性化学习,促使教育目标由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学院邀请超星泛雅集团讲师对全院青年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智慧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培训,学院教师依托超星平台开展智慧课程的初期建设,学院择优进行经费支持。同时,学院安排相关教师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专题学习和研究,选择适合学院应用的场景和案例,对全院教师进行培训和推广。
基层教学组织激活。学院设置基础教学部、机械工程系、自动化系、智能制造系、工业设计系、车辆工程系、产教融合创新中心7个系部(中心),各系部均按要求进行教研室活动。通过教研活动促进任课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加强教研室成员之间的团队协作,以“老”带“新”,提升新进教师的教学质量;用“新”促“旧”,促进老教师课件制作及教学手段的更新。
“四零”课堂持续运行。针对“学生发展过程中自主学习氛围不够”问题,学院持续在选定专业开展“四零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过程实现课堂零手机、学生零缺勤、教学零事故、考试零作弊,提升课堂秩序和学生学习热情,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目的。“四零课堂”模式在教学质量优化层面显现出双重结构性突破。该机制通过动态学情监测与分层教学策略,显著降低了专业课程学业风险,构建了更具韧性的学业保障体系,为学生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教学改革驱动了群体学习效能的系统性跃升,在优化成绩分布结构的同时促进了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形成了兼顾整体提升与个体差异的育人新范式。
产教融合:重塑人才培养生态
校企协同育人。学院秉持校地共生的理念,以城市发展—企业需求—产业创新的“三驱动”作为人才培养的内生驱动力。以资源—过程—评价的“三联动”机制为保障,实现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的深度契合。通过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共建专业,共建高水平实践基地的“三共建”,实施学科交叉融合、理论实践融合、课堂岗位融合的“三融合”,实现校企双元互动和资源整合,完善产教融合的育人体系。
立足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助力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学院制定并实施了“智能设计与制造”微专业建设方案,与豪迈、歌尔、易家三维公司达成初步共识,基于增材制造、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兴行业紧缺人才技术岗位(工种)需求,一班一方案,校企联合制定课程体系(5-6门课、15个学分),校企双方提供师资采用项目制教学方法进行理论教学、实践实训授课,选修微专业考核合格后企业择优录用。
学院贯通多维协同的路径,构建产学研协同、课内外协同、学践创协同,师生协同、生生协同的“五协同”,实现立体化多层次的实施路径,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近5年,学生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20项,其中国家级121项,参赛人次比例提高105%。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获省级以上奖项16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5项。学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15篇,获得专利、著作权30余项。
实践平台升级。联合潍柴集团、天瑞重工等链主企业,建立“政府引导、高校主导、行业引领、企业参与”的合作机制,构建了“需求驱动—资源联动—能力递进”的全链条产教融合育人体系,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通。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省一流专业2个,获省部级奖项100余项。与本地链主企业合作共建潍柴产业学院、天瑞磁悬浮产业学院,共建专业3个,共建实践实习基地77个、科教产联合研发中心6个,与潍柴集团共建省重点实验室1个。
持续改进闭环。学院构建“监测—反馈—改进”质量螺旋:每月发布《教学运行质量报告》,每学期组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双向诊断,每年度开展专业自评。2024年数据显示,学生对课程满意率从82%提升至91%,教学异常事件同比下降60%。
向新而行,质量致远。机械与自动化学院的整改实践表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既是系统性工程,也是文化浸润过程。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新工科”建设,以智能装备、绿色制造等前沿领域为突破点,推动人才培养从“适应产业”向“引领产业”跨越,为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贡献机械力量。(魏文庆 周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