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京城初雨,正巧难得午间片刻清闲,不知不觉就溜达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人民公园”。小路走到尽头,细密的雨丝穿过叶隙,洒在一尊塑像上——正是钟惠澜老院长,目光如炬凝视远方。这镌刻的不仅是医学家的专注,更凝聚着一种穿透时代的精神力量。不由让我想到了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个以智慧破解困局、用坚守践行使命的年代。
在北平沦陷的至暗时刻,医院物资匮乏到仅存两个输液瓶,且由于日军控制粮食,医院供应医生的主要是“共和面”(面粉掺玉米皮、麸子皮)。就是在这样缺医少药、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仍然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己任。曾宪九大夫在自行车修理铺收集气门芯,改制成十二指肠减压管;冯传汉大夫将汽车照明灯改造为无影灯;药品供应链断裂的寒冬里,周华康带领药房同志们踏遍北平药房的身影成为移动的补给线;钟惠澜院长在实验室自费购置田鼠与简陋仪器艰难推进黑热病研究;消毒室中循环使用的纱布棉球、计价登记簿上的每支铅管,都在记述着“斤斤计较”背后的医者大义。司徒展、林巧稚、孟继懋等名医,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顺利地完成了上千例外科、骨科和妇产科的手术。这种在艰苦环境中重建希望的拼搏奋斗,在人民医院凝练成了“艰苦奋斗、拼搏创新、无私奉献”的百年精神,即使在解放后条件稍宽裕时也未曾改变。从陆道培院士用自己的办公室改造层流病房、陶其敏教授团队在6平米小屋用盐水瓶、输液架自制密闭式装置、何申戌大夫在实验动物笼旁边自己画图纸主导研制我国第一台超声波碎石机,再到大批医护人员毫无怨言腾出暖气房安置拆迁户支援医院建设,艰苦奋斗的百年精神在“人民人”血脉中不断流淌。
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正如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所倡导的,比起条件艰苦的先辈我们更应该有所警惕,自觉抵制奢侈浪费和奢靡之风。
当八项规定精神与自伍连德博士“模范医院”设想而起的百年医脉相遇,我们看见厉行勤俭节约的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医院开展精细化管理,时刻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党同志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以预算管理的缜密延续着昔日的精打细算,以医用耗材供应链管理(SPD)、物资精细化管理等提升招采效率,以狠抓医疗安全、质量、效率,不断优化服务流程,“人民人”的精神在新时代得到发扬和传承。八项规定倡导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精神,核心就在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只有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医院环境,真正让患者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国家满意,只有赓续“廉洁醇良”的人民血脉,不断自清自洁,才是书写“人民医院为人民”新时代答卷的不二圭臬。
(作者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监督检查室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