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光影故事里走来了海大人

——观电影《逐浪之文圣常》随想

作者:陈鷟    
2025-05-21     浏览(32)     (0)

这篇文章赞扬了海大新闻中心的同事们自编自导的电影《逐浪之文圣常》,该电影是对中国海洋大学百年华诞的献礼,也是对文圣常先生以及众多海洋学界前辈的致敬。作者对他们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表示敬佩,期待他们获得更多奖项和成就。

我们海大新闻中心的同事们,自编自导了一部院线电影《逐浪之文圣常》,既是对中国海洋大学百年华诞的献礼,也是向文圣常先生以及众多海洋学界前辈的致敬,的确是一份恰逢其时、情真意切、精美无比的厚礼!

电影,作为人们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其艺术观念和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发展。时至今日,人们的审美要求已经相当高。不仅故事要感人,情节要扣人心弦,而且镜头语言、叙事手法要新颖,画面、声效要有冲击力,一切都要有极强的代入感。我的这些大学里的新闻同事们能做到吗?

然而首次观影时,我便泪流满面,多亏有同事带了足够多的面巾纸。那些泪水,当然主要是为德高望重的文先生的精神、事迹而流淌,为老一辈海洋学人的家国情怀而流淌,为我们伟大祖国的海洋事业由艰难启航到乘风破浪而流淌,同时也是为我们新闻中心的同事们令人钦佩的才情和执着精神而流淌。

讲好海大故事,是学校新闻中心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记者和编辑,大家的主责当然是通过新闻报道讲好海大故事。但如果大家的工作仅止于此,那海大在师生和社会公众中的形象无疑会显得单薄而缺乏生气。所以我一向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研究,没有比具体工作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超的技能,无论在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工作,都只能简单重复,而难有质的突破和贡献。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新闻中心的同志们大胆并执着地将简单的视频传播工作拓展到了影视传媒,大胆而执着地将普通的新闻写作上升到报告文学,由此而自编、自导出感动千万人的院线电影《逐浪之文圣常》,产生出一般宣传方式难以企及的直抵人心、触及万家的宣传效果。这样的海大故事,更加令人钦佩,我为他们鼓与歌!

我有幸跟这些同志在一起工作了八年,他们身上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令人敬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平凡的专技岗位上,在匠的基础上,仍在追求着师的境界。哪怕是规定性的流程化的宣传工作,他们都在格局和细节中不断突破,不懈创新,紧跟时代,做出特色,在教育宣传工作中勇立潮头,在山东省、海洋界乃至全国占有了一席之地。所以海大官微才能跻身国家重点建设的思政平台,海大校报才能成为最受欢迎校报之一,才能出品一系列在央视等重要平台播出的高质量电视片,才能出品一大批广泛传播的歌曲 MV,才能在各方面拿奖拿到“手抽筋”。这些工作在部属高校的影响力排名无疑高出学校综合实力的排名,为学校挣得了荣誉。而电影《逐浪之文圣常》的出品和走入院线,则是他们综合实力的一次集中体现,是这支专业团队的一部代表作。我多么期待看到他们拿到“徐迟报告文学奖”乃至更高的新闻和文学大奖,多么期待看到他们获得影视大奖乃至华表奖!不要以为不可能,对这样一群奋斗不止的年轻人,一切皆有可能。那时他们也会成为海大故事中的精彩角色。

事在人为,事业需要人去成就,人也需要在事业中成就。我们海大新闻中心的很多同事今天已经成为专家,甚至是在教育界、海洋界和山东省宣传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各级各类培训班,他们常常会接到两个通知,一个是作为高校相关工作人员前去接受培训的通知,另一个则是邀请他们去培训班担任授课专家的通知。我们应该由衷地为他们点赞!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全世界。”会讲故事,先得有故事,世纪海大已经为我们沉淀了海量的好故事。有了故事还得有人去讲好。电影《逐浪之文圣常》做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把文圣常先生及老一辈海洋学人治学、传道和为人的故事,集中展示出来,使之成为立德树人,乃至引领社会风尚的好资源。让由于学科特点所限、由于先生们低调质朴,或许还有由于学校前期宣传不力而尚未被世人广泛知晓的海大故事,变得广为人知、广受赞誉、精彩的海大故事,可谓好故事终于等到了会讲故事的人。好精彩啊,各位新闻中心的同事们!

让我们为电影《逐浪之文圣常》喝彩!也为电影背后的非专业却丝毫不输给专业的编导们喝彩!光影故事里走来了海大人,你们也在你们的工作中逐浪。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