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没谱的海浪与“文氏风浪谱 ”

——电影《逐浪之文圣常》观后感

作者:林少华    
2025-05-21     浏览(29)     (0)

作者对电影《逐浪之文圣常》的观感,赞扬文圣常先生为大学大师,并表达了对海大百年校庆的敬重和宣示大学价值取向的认可。电影以环环相扣的布局展示人物间深厚的感情,传达了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相融的理念。观影现场安静而专注。


文圣常先生在中国海洋大学几乎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遗憾的是同在海大的我从未与先生接触过,未曾面聆先生的教诲,但仍有几句教诲不时萦绕在我的耳畔。那是我在校报一篇采访先生的文章中读得的——先生说(大意)李白曾为后人留下“床前明月光”这样的诗句,我们读了,等于占了古人的“便宜”,所以,我们也应该为后人留下点什么,这样也才公平。若不然,好比只乘凉不栽树……。说实话,在我的阅读范围内,好像还没有哪位从这个角度以如此朴实的日常性语言讲过我们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回想起来,多年来我断断续续译了写了不算很少的东西,多少与先生的这一教诲有关。我也讲给了自己带的研究生,在校外讲座中也时而讲起。

先生不但这样说了,而且也这样做了,确实为我们、为后人留下了什么。至于具体留下了什么,说来惭愧,我还真不明白。直到在首映礼上看完电影《逐浪之文圣常》才算明白了一点——“文氏风浪谱”,同时明白了先生为此吃了怎样的苦、花了怎样的心血、冒了怎样的危险。

《逐浪》也让我这个“旱鸭子”知道了海浪是多么不靠谱的东西。是啊,诸如“浪迹萍踪”“波谲云诡”“惊涛骇浪”“沧海横流”“无风三尺浪”等说法,说的都是波浪的无可预测、无章可循、无谱可靠。换作当下常用说法,即充满了不确定性。或者莫如说,在肉眼能看得见的有形之物中,波浪是最不确定、最不靠谱的东西。于是这里产生了电影的主题:在不确定性中追求确定性,在不靠谱中追求靠谱、可靠之谱,藉此展示“文氏风浪谱”诞生的艰难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彰显文圣常先生不动声色而一往无前、温文尔雅而铁骨铮铮的人格境界,以及敢于质疑国外数据的勇气和纯粹的家国情怀。

影片以环环相扣的布局将各种不确定性付诸形象化镜头:求学途中文圣常和弟弟文峰在暗夜河畔遭遇土匪,办公室走廊忽然听到日寇轰炸机的刺耳轰鸣,终于制作出来的海浪能收集测试模型被江水冲走,再次制作出来的模型被当局以间谍装置嫌疑整个没收,同窗好友陈南在重庆解放当日不幸牺牲,开船帮助文圣常做海上试验的渔民小武被海浪无情卷走,毫无征兆的暴雨倒灌地下室毁掉计算手稿……如此这般,各种不确定性如同他研究的海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他始终执著地追波逐浪。镜头也在不断切换中跟着他步步推进,最后把普查船上的他推向险象环生的风口浪尖。而他镇定自若,指挥师生争分夺秒进行海浪测算,依据得出的数据说服船长及时转航,使普查船在台风卷起的滔天巨浪中幸免于难,最后迎着初升的太阳安全返航。

与此同时,夫人葛管彤生下一个女孩儿,取名文彤——各取文圣常与葛管彤姓名的一个字。不仅女儿,“文氏风浪谱”也离不开上海大家闺秀夫人的支持——两位男女演员以相近的外貌和气质演活了文氏夫妇,演活了“文氏风浪谱”。

其他人物如陈南、文峰、文英、赫先生、高明等也都个性鲜明,各具风采。尽管年代不同,但感觉上他们就好像生活在我们身边,悄然带来久违的类似乡愁的亲切感和熟识美,绝无当下常见的脸谱化矫情作派。场景设计也具有特定的历史氛围,从办公室、家居陈设到人物衣着以至每个不起眼的小道具,都看得出有足够的年代考量——导演刘玉松那般年轻,做到这点实非易事。

总之这是一部有感染力的电影。说起来,春节期间我也凑趣看了《哪吒 2》。恕我冒犯,看到中间我险些睡了过去——在山呼海啸的打杀声中面对天旋地转的三维画面居然有困意汹涌袭来,想必全世界也仅我一人。原因诚然在于审美情趣不合我的口味,但客观上也说明我不具有电影欣赏能力,或者说不具备对于电影的专业批评眼光。也难怪,近三十年来我进电影院至多三次,加上不看电视不怎么上网,生活中几乎与电影全无交集。所以当玉松导演约我写一篇影评的时候,我犹豫再三才答应下来。毕竟电影感染了我,或者莫如说电影主人公感动了我,专业影评固然写不来,但写几句好比读后感的观后感总还是可以的。

这部影片是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放映的,可以说是献礼片。献得好!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曾言:“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毫无疑问,文圣常先生就是大学里的好教授,就是使大学之所以为大学而不是大楼的大师。换言之,先生是海大的灵魂人物,是海大的灵魂——海大魂!作为百年校庆的一项重要举措,海大把先生搬上银幕,这既是出于对先生在百年校史中地位的敬重,又是一种大学价值取向的宣示。而玉松君不辱使命,圆满完成导演任务。记得观影现场十分安静,大家看得全神贯注。放映完后参与电影制作的青岛电影界人士上台发言时也对玉松君的导演表现给予肯定:“没想到刘导这么年轻而又导得这么好!”

最后重复一句,这里写的不是影评,只是观感。影评需要专业知识,不敢献丑;而观感,怎么感怎么发言自然各随其便。这就发言完了,到底见笑了。(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散文家)

首映礼结束后,导演刘玉松(右二)等簇拥着文圣常先生夫人葛管彤女士走出电影院 纪玉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