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西省人民医院 - 《山西省人民医院》

与帕金森共舞:
宋老师的生命之歌

2025-04-30     (0)

宋老师患帕金森病,她通过运动和瑜伽积极康复,用行动诠释了与疾病抗争的勇气和力量,成为了帕金森患者心中的榜样。

图片.png

“这个病,它不要你的命,只要你的钱。它或许不会直接削减生命的长度,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生命的质量。”宋老师平静地说道,眼中透着坚韧。

故事要从2004年说起,那时的宋老师正值壮年,却察觉到左手食指偶尔会不受控制地轻微颤抖。“我当时怎么也想不到,这竟是命运转折的开始。那时我才40多岁,上网查都说帕金森是60多岁的人才会得,我心里就想,我肯定不是,我的命运不会这么残酷。” 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到了2006年,写字时左手食指不自觉翘起,怎么也压不下去;走路时,左边胳膊变得僵硬,像是被无形的绳索束缚,无法自然摆动,整个上半身还会不受控地往前冲。

2009年,家里改造房子,繁重的劳作让宋老师的身体不堪重负。8月18日,她前往湖南襄阳就医。医生只是简单地摇晃了几下她的胳膊和腿,让她站起来走了两圈,便给出了 “最典型的帕金森病” 的诊断。一个月后,宋老师复查,严教授送了她四句话,点出了帕金森病的残酷真相 —— 虽不致命,但极度耗费金钱,还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面对疾病,宋老师没有选择屈服。“我不想让它影响我的生活质量,事在人为,我一定要通过其他方式改善身体状况。” 她的丈夫成了她最坚实的后盾,只要有时间,就会陪她打羽毛球。在家人的支持下,宋老师病情发展得相对缓慢。

2014年,患病5年后,宋老师去湖南复查,看到同期找严教授看病的一位女士已经坐上了轮椅,这让她深受打击。“那天晚上,我躲在被子里大哭,那种无助和恐惧让我几乎崩溃。” 好在闺蜜的关心和开导,让她重新振作起来。“我是个不服输的人,绝不能让自己就这么垮下去。”

此后,宋老师开启了积极的康复之路。每天吃完早饭,她都会进行唱歌训练,丈夫则是她最忠实的听众。2017年下半年,儿媳产后康复办的一张瑜伽卡,成了宋老师康复路上的转折点。“练了14次瑜伽后,我明显感觉身体有劲了,药效维持的时间也长了。” 这一发现让宋老师看到了希望,她更加坚定了通过运动对抗疾病的决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宋老师经朋友介绍加入了山西省人民医院柏雪主任主持的帕友群,并参加了4月11号的帕友会。“当时看到瑜伽老师带大家做康复操,我特别激动,因为我练瑜伽已经将近五个月,深知瑜伽对身体的好处,感觉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 就这样,宋老师与柏主任结识,并加入了志愿者团队。

在志愿者团队里,宋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着其他患者。“我告诉他们,我们都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她鼓励不敢踢毽子的张女芬,从一开始逼着她对踢,到后来张女芬能独自踢起六个。她还经常带着患者做瑜伽,尽管有人觉得她动作节奏快,但她总是笑着说:“我就是正常人,我觉得大家也和我一样。”

活动从最初的一个季度一次,到后来每周都有,甚至天天都有活动。这个团队不断壮大,凝聚着医生、护士、患者和志愿者的力量。柏主任表示,这个 “四位一体” 的模式,能最大程度地帮助慢性病患者,尤其是神经系统慢性病患者。而宋老师,就是这个模式的受益者和推广者。

如今的宋老师,生活充实而忙碌。她住在晋阳湖附近,即便骑车去上瑜伽课需要20多分钟,还要经过好几个红绿灯,她也乐此不疲。“上午一趟瑜伽,下午一趟瑜伽,有时候我自己都觉得不像60多岁的人,更想不到自己还是个帕金森患者。” 宋老师的笑声爽朗而自信,她用行动诠释着与疾病抗争的勇气和力量,成为了帕友们心中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