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热议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网友总结大学生的课是“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而就算是坐在了教室里,很多同学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做着与课堂内容无关的各种事情,老师知识和观点的输出也早已变成了背景音乐一般的存在。在必修的专业课上,迫于一些考试压力,这种现象还不算明显,但是在一些学校安排用于拓宽视野或是陶冶情操的选修课上,很多同学就开始放飞自我,并将其称之为“水课”。
通过对大一和大二部分同学的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这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进入大学后同学们的自我意识逐渐提高,不愿意再像之前的应试教育阶段一样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项规定的任务,对于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下意识的反抗;另一方面则可能是一些课程可能在短期内对大学生的直接帮助和提高不是那么明显,考核要求较低,任务的完成也不是那么紧迫,从而给大学生们造成了“此课无用,浪费时间的错觉”。
然而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诚然,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自己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干,各项社团活动等等。但首先,我们要先认识到,我们是一个学生,上课是我们的权利,更是我们的义务。就性质而言,“大学水课”并非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学校设置的很多“水课”其实都是为了帮助同学们丰富课外的理论知识,增长见识,开阔心胸。进入21世纪,我们需要的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困于小小四方天地的腐朽书生,而是一个能灵活掌握应用多个方面知识,并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的“六边形”人才。《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些听起来与我们的专业知识毫不相干的课程,却在潜移默化中打开了我们的格局,改变着我们思考和行为方式。
为什么现在总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为什么现在“读书无用论”之邪风又开始在网上风行?各大用人单位需要的恐怕不是只学习了解一种方向知识的学生,这样用大数据机器完全可以取代,他们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能灵活地调用整合各方面的知识技巧用于服务工作生活,而学校的多元课程设计恰好正为我们成为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可能。大学“水课”水过去的不是“无价值的知识”而是进步的空间。哪怕是短时间内这些知识看起来高深而无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学习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这“大学堂”赐予我们独一无二的珍宝,是我们走上社会岗位的重要保障。
其次,说到实际价值的问题。大学“水课”的课堂不是避世的乌托邦而是内卷的另一个战场,就算你不跟别人卷,别人又怎会放过你?你垂首于手机中五光十色的世界,你的同学沉浸于黑板上独一无二的思想;你连上课都不屑到场,你的同学哪怕在课下也积极地找老师沟通交流;你的作业和考核敷衍了事,你的同学却字斟句酌力求完美……短期来看确实不会拉开很大的差距,但长期来说且不谈较为抽象难以评估的能力和素养差异,单是在绩点上的天差地别都足以让人凝眉深思。
除了同学们心理认知的改变外,要想“大学水课”真正发挥出价值,还需师生的双向奔赴。授课的老师无一不是各个方向的专业学者,课堂知识的含金量当然毋庸置疑。据我们对同学们的采访来看,部分的课堂气氛较为沉闷,老师很少与下面的同学们交流互动,长时间的课堂下来很多同学都很难保证注意力的全程集中。老师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当然也是希望能把知识最大可能让同学们理解和接收,通过一些授课方式的优化,也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发掘课堂的价值,最终实现“点水成金”。
综上,大学生们应该积极发挥“水课”用处,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老师言传身教,字字珠玑;我们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师生同心,点“水”成金。
(作者系本报学生记者,统计与数学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