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天津大学 - 《天津大学报》

学校战略部署使命驱动 共生融合构建学科高质量发展

2025-05-15     浏览(25)     (0)

校长柴立元和胡文平代表学校系统部署学科高质量发展路径,强调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以学科交叉为重点,分层分类、一体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柴立元强调学校学科建设应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打造有为担当的学术体系。胡文平强调学科定位精准性决定发展高度,传统优势工科需协同回归领先领军地位。







  校长柴立元、常务副校长胡文平代表学校系统部署学科高质量发展路径,强调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以学科交叉为重点,以标志性成果贡献为导向,分层分类、一体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双一流”建设迈向前列目标。
  柴立元强调,学校学科建设应立足国家使命,重构学科发展的基本逻辑;厚植创新根基,激活学科融合的内生动力;深化协同改革,构建标志性成果的贡献导向;汇聚资源力量,书写强国建设的有为担当。学科建设将“是否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作为核心评价标尺,对照“学科战略行动方案”“一学科一策”,切实把学校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图、路线图,有效转化为学科建设的实景图、施工图。
  针对传统优势工科,柴立元主张“老树发新芽”,要求化工、材料、建筑等优势学科深度对接万亿级产业,联合头部企业打造“校企创新联合体”,建立“学科-产业”贡献度对标机制,通过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设立专职科研转化队伍,推动传统学科与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新赛道深度融合。
  关于战略新兴工科,柴立元提出要坚持好“三个重大”建设原则,即聚焦重大前沿技术突破、服务重大发展需求、形成重大引领带动效应,推行围绕“三个重大”的“任务清单制”,在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等国家战略急需领域形成“杀手锏”级技术优势,抢占未来战略竞争制高点。
  面对理科“体量较小、引领较弱”的现实瓶颈问题,柴立元强调“理科是一流大学发展的根基”,建议实施“双轨制”发展路径,对数学等前沿探索领域实行“一人一策”长效培育机制,设立长周期评估体系;对海洋等产业应用领域须依托京津冀、环渤海等区位优势,打造“大科学装置+产业转化”的生态链。
  柴立元对文科建设提出工作建议,指出要瞄准学术话语权和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战略定位,部署振文三年行动计划,打造环境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传播等优势特色学科名片,建立“顶尖专家领军+青年专家引领”师资队伍培育体系,融合学校130年学科文化积淀,以强烈的使命感激发学校、学院、教师等多层面的奋进斗志。
  针对近年来医科建设的快速发展,柴立元提出“稳打快上”的总体要求,从发展战略规划上把相关学科做大、做精、做强。强化医院力量补短板,与直属附属医院紧密融合,强化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组建交叉团队,塑造医学相关学科方向亮丽名片。
  关于交叉学科建设,柴立元主张学校要依托专家组织围绕学科交叉领域开展战略分析、战略指导、战略谋划,全面推动学科交叉工作和交叉学科建设。以交叉项目为纽带,以“揭榜挂帅”方式由首席科学家牵头组建团队、提出项目。设立人才引育专项基金引进、培育交叉人才,构建“项目-团队-成果-贡献-平台”的学科交叉建设闭环,涌现更多跨团队、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跨行业、跨国家的“真交叉”高水平成果、贡献和平台。
  下一步,学校将在充分的学科建设大讨论基础上,对照“一学科一策”“专场座谈会成果”等材料,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资源投入统筹联动,推动形成学校学科建设战略三年行动方案,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综合改革,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天大智慧和力量。
  胡文平强调学科定位精准性决定发展高度,以传统优势工科为例,传统优势工科是学校学科发展的根基,与战略新兴工科、理、文、医、交叉学科关联紧密,须协同回归领先领军地位。他指出,各学科应明确“一学科一策”,清晰定位战略目标,以及3年、5年、10年分步达成目标路线图,制定明确到人、任务到位、评价有利的详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