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荣获黑龙江省大学生军训先进个人、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专职团干部、就业工作先进个人、校庆工作先进个人、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70余项。在18年的辅导员考核中16次获得优秀,发表文章10余篇,参与省级、校级科研立项近20项……他是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于海涛。
于海涛,中共党员,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团委书记、副处级辅导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黑龙江大学就业两课一线教师。
用爱扎根,始终做学生成长的“贴心人”
“学生的事,一刻也不能耽搁。”这是于海涛常挂在嘴边的话。19年来,他始终把学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用行动诠释“24小时在线”的承诺,累计回复学生消息超10万条,用实际行动诠释“学生之事无小事”。
他化身深夜的“守护者”。对一名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制定了“一生一策”帮扶计划,组建学业互助小组、联系专业教师补课、每日督促学习打卡,甚至陪学生通宵复习,最终,这名学生不仅补全学分,更以专业靠前的成绩毕业。学生感慨:没有老师的陪伴与鼓励,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他是点亮“寒门星光”的践行者。面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为其申请助学金、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并挖掘其细心负责的特质,推荐其担任班级干部,三年间,该生从“挂科生”蜕变为专业第二,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更以笔试第一考入事业单位。学生说:于老师让我明白,困难不是枷锁,而是向上的动力。”
他是折翼天使的守护者。面对因身体缺陷自我封闭的学生,他通过“心理疏导+实践赋能”双路径,鼓励其加入学生会,策划校园活动,最终,这名学生从“低头走路”到自信站上演讲台,毕业后成为基层年轻干部。“于老师教我接纳不完美,把‘特别’活成‘特长’。”他在致谢信中写道。于海涛始终坚信,辅导员的工作,就是用无数个“第一时间”拼出学生的未来。正如学生所言:“他不仅是老师,更是青春岁月里永不缺席的家人。”
以心换心,匠心铺就学子成才路
从事辅导员工作19年来,于海涛始终扎根就业育人一线,以“润物无声”的坚守与创新,助力千余名学子实现高质量就业。他坚持用“长情陪伴”筑牢就业根基,将“工作在日常”的理念贯穿始终。他立足于辅导员的主责主业,坚持经常走访宿舍、深入课堂,建立“一生一档”动态追踪机制,累计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3000余次,精准掌握学生性格特点与职业诉求,将就业指导融入日常点滴,与学生建立深厚信任关系,成为学子口中“最懂我们的引路人”。
他坚持以“精准导航”搭建就业桥梁,作为学院校友工作联络员,充分发挥“资源枢纽”作用,依托十余年积累的校企合作网络,与200余家用人单位保持常态化联络,年均组织专场招聘会30余场,开发实习岗位500余个,创新推出“就业需求画像”概念,结合行业趋势与学生特质双向匹配岗位,实现“一生一策”并且推荐成功率超85%,打通从校园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
他坚持“实战课堂”激活就业思维,构建“理论+实践+案例”三维课程体系。他作为学校首批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讲教师,将19年积累的百余个真实求职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打造简历诊断实战、行业趋势解码等特色品牌活动,联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增强专业能力,助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辅导员的价值在于点亮学生的光,也在照亮自己的路。”他始终秉持这一信念,也正因为如此,多次获得校就业工作先进个人,所带学生就业率均超学校均值。
初心如磐,用热爱践行坚守与传承
“辅导员这条路,一旦踏上就舍不得离开。因为每一次学生眼里的光,都是对这份职业最好的加冕。”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19年来,面对多次岗位调整的机会,他始终选择留在学生工作一线,用热爱与坚守铺就学子成才路,更以“传帮带”的担当将育人薪火代代相传。
坚守是他十九年如一日的“长情告白”,自2006年踏上辅导员岗位,他始终将“陪伴成长”视为第一信条。19年间,他累计带班64个,培养学生3000余人,培育出省级优秀毕业生、省“三好学生”等典型100余人。面对“5+2”“白加黑”的工作节奏,他24小时开机待命,深夜陪护就医、凌晨调解矛盾、假期走访困难生家庭……学生一句“老师,你在吗?”“同学,我在!”是他19年从未缺席的应答。
传承是他“青蓝接力”的岗位执着。“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作为长期坚守一线的辅导员,于海涛主动担任领航导师,言传身教,建立“案例研讨+情境模拟+跟岗实训”培养机制。近五年,指导8名新入职辅导员快速成长,带领学院团委斩获一个又一个佳绩,“让爱的事业生生不息”成为最动人的传承。
19年,6500多个日夜,于海涛始终坚守在学生工作第一线。从“晨曦下的园丁”到“深夜守护者”,他用无私的奉献换来学生的成才,用满腔的热忱铸就桃李芬芳。正如他在工作笔记中写下的:“教育是爱与被爱的双向奔赴,学生眼里的光,就是我心中的星辰大海。”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