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末的清晨,暑气还未完全蒸腾,蝉鸣初起。我们几位科技专员背着装满零食与颜料的帆布包,穿过薄雾缭绕的田野,朝杨台庄社区新村走去。晨露在草叶上闪烁,远处的村庄被轻纱般的雾气笼罩,白墙黛瓦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正在晕染的水墨画。
推开乡村课堂的木门,阳光像碎金般从雕花的窗棂倾泻而入,在木质地板上织就斑驳的光影。墙角的绿萝垂着藤蔓,叶片上还凝着晶莹的露珠,为教室添了几分清新与生机。我打开多媒体设备,当古朴的编钟乐声在教室里响起,孩子们原本喧闹的声音瞬间安静下来。他们挺直腰板,亮晶晶的眼睛紧紧盯着屏幕,随着我讲述的节奏,时而为大禹治水的坚韧惊叹,时而为丝绸之路的繁华神往,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就在这间小小的教室里缓缓流淌。
放映抗美援朝电影时,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在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当银幕上志愿军战士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坚守阵地,冻僵的身躯化作永恒的丰碑,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抽噎声。前排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用手背偷偷抹着眼泪,后排的男孩攥紧拳头,眼神里满是悲愤与崇敬。电影结束后,空气仿佛都凝固了,许久,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里,饱含着孩子们对英雄的敬意与爱国情怀的觉醒。
为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我们准备了漆扇制作活动。颜料桶摆放在教室中央,红的似火、蓝的如天、绿的像翠玉,在阳光下泛着迷人的光泽。孩子们立刻像小雀儿般围拢过来,好奇地踮着脚尖张望。我拿起一把空白扇子,轻轻浸入颜料桶,手腕灵活翻转,只见素白的扇面如一朵盛开的花,在彩色的水波中绽放出绚丽的纹路。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眼睛里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分发扇子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画笔。有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歪歪扭扭地在扇面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写完后得意地举起来向同伴展示;扎马尾的小姑娘则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片茂密的森林,林间跳跃的小鹿栩栩如生。我蹲下身,握住一个怯生生的小女孩的手,带着她将扇子缓缓浸入颜料桶,随着轻柔的转动,淡紫色的花纹如藤蔓般在扇面蔓延开来。她惊喜地捂住嘴巴,清脆的笑声在教室里回荡。
日头渐渐攀上中天,暑气愈发浓烈,连空气都变得粘稠起来。而我们精心熬制的绿豆汤,正咕嘟咕嘟地在灶台上欢唱。掀开锅盖,湛红的汤汁里,绿豆绽开了雪白的“笑脸”,氤氲的热气裹挟着清甜的香气,瞬间驱散了暑气。我们将绿豆汤小心翼翼地倒进蓝色的保温桶,每一勺都承载着对村民的关怀。与此同时,鲜红多汁的西瓜被切成整齐的小块,沁人的凉意透过包装袋散发出来。
载着解暑“宝物”的三轮车驶入村子,老槐树下早已聚集了纳凉的村民。斑驳的树影在地上摇曳,大爷们摇着蒲扇,大妈们织着毛衣,闲适的氛围里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我们停好车,热情地招呼起来:“大爷,快尝尝这绿豆汤,败火又解渴!”“大妈,西瓜甜着呢,解解暑!”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接过西瓜,颤巍巍的手轻轻拍着我的手背:“好孩子,大热天的,辛苦你们了!”看着村民们吃得津津有味,满足的笑容爬上了每个人的脸庞。
在树荫下,我们架起血压仪,为老人们测量血压。当看到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我的心也跟着揪紧。“大叔,您这血压有点高,平时可得少吃咸的,多吃新鲜蔬菜。”“阿姨,没事多去散散步,对身体好。”老人们认真地点头,有的还掏出小本子,仔细记下注意事项。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洒下细碎的光斑,这一刻,关怀与被关怀的温情,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静静流淌。
暮色四合,社区广场上华灯初上。欢快的音乐声响起,广场舞的队伍随着节奏舞动,彩色的裙摆如绽放的花朵。而另一边,花杠舞表演正精彩上演,套着毛驴道具的演员们步伐轻盈,动作诙谐有趣。热情的村民拉着我们加入队伍,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蹲下身子架起“毛驴”,在激昂的鼓点中左右摇晃。鼓点如急雨,敲得人心潮澎湃,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却顾不上擦拭,全身心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中。
忽然,一阵清脆有力的鼓声吸引了我的目光。循声望去,正是白天一起做漆扇的刘雅彤和小伙伴。“刘雅彤”我轻声叫着她的名字,她和我对视一笑,又奋力的敲起了鼓,一遍接着一遍。她们神情专注,小小的身子随着鼓点起伏,重重的鼓槌在她们手中上下翻飞,鼓面被敲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仔细一看,鼓槌的木质部分已经被磨得发亮,还微微弯曲,这是无数次练习留下的痕迹。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在这些少年身上的传承与延续,那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
月亮爬上树梢,繁星点缀夜空,广场上的人群渐渐散去。我们与村民们挥手告别,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三轮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晚风送来泥土与花草的芬芳,远处的村庄在夜色中沉睡,零星的灯火像天上的星星洒落人间。这一天的经历,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我的记忆长河中,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的传承与关爱的传递,能为乡村带来怎样温暖而动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