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陕西理工大学 - 《陕西理工大学报》

悦 见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谈林黛玉身上的缺憾与丰美

作者:博望书院中文  2403  班  王瑞歆    
2025-04-30     浏览(28)     (0)

文章摘要:林黛玉的美在于其容貌、才气和痴情,但其悲剧命运贯穿一生,引人遗憾和伤感。遗憾和悲剧往往能刺激人们对美的追求,更加深刻的美源于生活。大多数人应学会接受不完美和遗憾的结局,勇敢面对伤痕,从生活的疤上开出花来。

张潮曾在《幽梦影》中描述他心目中的美人形象:“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西子貌,咏絮才,一颦一笑皆风流,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就是这样一位美人。黛玉美在哪?美在其容貌,美在其才气,美在其痴情。然而故事到头来,真正为黛玉的美添上点睛之笔的,是在《红楼梦》中始终贯穿在黛玉身上的悲剧美。

人们提到黛玉,总是会感到遗憾。一旦提到林黛玉,对她的第一印象永远都是:“愁”。黛玉的悲剧命运似乎早已是命中注定。“愁”字贯穿她的生命始终。早在宝黛初见时,曹雪芹对黛玉的描写是:“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初见仿佛便已奠定黛玉愁且悲结局的基调。她体弱多病,病如西子胜三分;多愁善感,伤春悲秋愁苦一生。

一抔黄土掩风流。黛玉葬花是书中的经典场景,也是我心中把她的多愁善感的性格,充斥着遗憾的情感与悲惨命运联系展现到极致的一幕场景。黛玉第一次葬花,是为流水知音,惜花惜人。流出去的花或许会被脏流污水糟蹋,葬在花冢随土而化倒也留得个干净。黛玉第二次葬花,已是为感花伤己,葬花词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葬花,葬的是破碎的痴情和无穷无尽的愁,葬的是爱情的梦与无法圆满的命运。“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葬花只是黛玉自我安慰的一种形式,流水知音,纯真爱情,实际上的香丘她已寻不得。黛玉葬花之景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因为这种遗憾和悲剧的氛围足够深刻,仿佛一把刀,在每位读过《红楼梦》的人心里刻下一道抹不去的疤。

有缺陷的美人才是真正鲜活的美人,才是真实生活的映射,这才造就了林黛玉缺憾与丰美并存的圆形人物形象。脂砚斋曾这么评价文学作品中的美人:“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如太真之肥,飞燕之瘦,西子之病,若施于别个不美矣。”缺憾美是一种,会给人的心里留下永远的意难平,留下一块永远装不满的空位,永远在想起的时候心里会揪着痛的美。我们甚至可以说,遗憾和悲剧带来的心理冲击往往是巨大的,完美和圆满甚至是平淡的。圆满是人类永恒追求不变的白月光,缺憾和悲剧的是永远刻在心里抹不去的朱砂痣。我们能说,遗憾和不完美更加刺激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这种美更加深刻。

其实真正成就《红楼梦》与林黛玉的,正是这画龙点睛的悲剧与遗憾,是这可悲可叹的悲惨命运与可歌可泣的无休止斗争的鲜明对比,以及从遗憾中绽放的人性之光,从悲剧中反映的无可奈何的社会的悲哀。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总是希望善始善终,总是喜欢故事的结尾主角们幸福的在一起,总是喜欢一个圆满的落幕。然而花开是偶然,月不圆花不开才是常态。意外很多,遗憾很常见。学会接受遗憾,接受所有的不完美,接受并不总是那么圆满的结局,直面伤痕,在生活的疤上开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