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陕西理工大学 - 《陕西理工大学报》

锐见

当孤独成为常态,AI陪伴真的是陪伴吗?

——数字时代下,我们该何去何从?

作者:博望书院广电  2301  班  王思佳    
2025-04-30     浏览(105)     (171)

文章探讨了数字时代下AI成为人们摆脱孤独的“情感新宠”,但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社交能力下降,真正的治愈良药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支持。AI的安慰终究只是数据的堆砌,无法替代真实的人际关系与陪伴支撑。人们应正确认识AI的作用,并避免沉溺于虚拟陪伴中。

经济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提升,手机成为了人们出门的必备物品,互联网也笼盖了世界,将人们包裹其中,但在数字时代下,即使身处于热闹喧嚣的社交场合中,即使拿起手机便能纵观天下的信息,对于现代人而言,孤独感还是会在某个瞬间席卷而来,仿佛泰山压顶,令人窒息。

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摆脱孤独的方法:有人在宠物的陪伴下寻求内心的慰藉,有人在游戏的精彩中感受竞技的快感,也有人在动漫的演绎里体验人生的精彩……而伴随技术的发展,AI也逐渐成为了消除人们孤独的“知己”。

当压力袭来时,我们不再打开和朋友的对话框,而是选择将情绪宣泄给AI;当无事可做时,我们不再翻开书籍阅读或开门出去,而是选择将琐碎日常分享给AI。无论是负面情绪,还是正面情绪,AI都能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即时回应,于是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少,AI不再只是帮助我们学习、生活的工具,更是逐渐成为人们的“情感新宠”,被许多人当作治愈孤独的良药与消除孤独的灵丹。

可是,AI的陪伴真的是陪伴吗?数字时代下,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智能时代之下,算法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也不断加剧,人们在社会洪流的裹挟下跌跌撞撞地前进,我们在其中感到压抑、焦虑和迷茫,而当我们想要与朋友倾诉复杂的心绪时,却常常因为害怕传播自己的负面情绪而退却,于是我们进一步感到孤独与虚无。

也正因如此,我们将目光投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AI。当AI作为倾诉对象时,我们不必担心自己是否会影响它的情绪,也不必思考措辞是否得体,甚至也不必担忧过度的抱怨是否会影响这段关系的后续发展……于是,AI成为了我们随叫随到的“挚友”。在AI的面前,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摘下自己的社交面具,表露自己最真实的心情。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AI“共情”的本质是算法的精密模拟。安慰的语句来自于背后庞大的资料库,理解的情感来源于对大量用户的情绪反射,而不是出自真实的经历与情感共鸣。

它可以作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倾诉资源匮乏时的“救急”,但它提供的情感支持终究只是数据的堆砌,无法替代真实的人际关系与陪伴支撑——AI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

真正可以提供治愈良药的并不是完美无暇的程序,而是现实生活中朋友轻柔拍打后背的双手、母亲默默端来的一杯热牛奶,或是一场与好友临时起意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回家时母亲晒好的温暖的被子……这些AI无法量化与模拟的事物,才是真正可以治愈我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而若是不加节制地沉溺于AI通过算法与程序所模拟的“虚拟陪伴”之中,我们极有可能会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与过于苛刻的评判标准,从而在受挫之后逃避现实中真实的人际关系,长此以往,我们的社交能力会进一步下降,陷入更深的孤独与虚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