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莆田学院 - 《莆田学院报》

基础医学院:“知—研—传”三维发力构建实践育人模式

2025-04-25    

图为组织缅怀大体老师活动,传承仁爱精神。


基础医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医学发展,锚定新时代“五术”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贯通“知-研-传”三维培养路径,探索“一躯三脉五体”守护健康实践育人模式,着力构建“实践+”立体化育人体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精深医学素养、卓越服务能力、无私奉献精神的“健康守望生力军”,铸就“五术医学人才蓄水池”和“基层医生摇篮”的育人丰碑。

聚焦立德树人 厚植“仁爱”种子

实践育人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基础医学院聚焦立德核心,坚持“医学实操技能培养+素质养成”并举,让青年医学生在实践中长才干、淬品格。学院建立实践服务年度、学期、月度计划体系,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有序开展,确保实践育人的适时性与有效性。

学院发挥制度引领作用,印发《莆田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暂行)》,将实践实习、志愿服务纳入“第二课堂”考核指标并与毕业挂钩,强化实践育人的刚性约束;制定《莆田学院基础医学院社会实践管理办法》,规范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参与流程。通过将社会实践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学院构建起涵盖见习实习、实验科研等板块的实践体系,推动实践工作向有序化、全面化、规范化发展,为医学生厚植“大仁大爱”的职业底色。

聚焦三维联动 探索育人良方

学院结合医学专业学生成长规律,从认知、研习、传承三个维度,着力打造育人新模式。

认知维度,打造学习主阵地。系统梳理育人资源,以培养“胸怀仁心仁术的生命健康守护者”为目标,开展医学生教育生动实践。以“课堂+讲堂”多维贯通学,扎实推进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通过集中授课、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分散学习、头脑风暴、素质拓展训练等培训,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整合,聚焦思想引领,擦亮“道”术底色。以“理论+实践”理实一体学,凝聚实践育人合力,凝聚“党委把向—团委落实—师生协作”三位一体实践育人合力,形成“专业+实践”有机循环体系,充分利用生命形态馆宣讲、移动医院、急救培训等活动,推动实践服务走深走实、出精出彩,夯实“仁”术根基。以“文艺+节日”人文浸润学,聚焦文体活动素质拓展,举办具有医学业特色的“三赛”“三节”,依托“四协同”增强医学五术人才的“艺术”张力,推动活动多元化、创新化、优质化,把握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核心“三力”,在“拓能”与“绽彩”上有亮度,不断增强医学生的“艺术”张力。

研习维度,构筑研习主战场。紧扣“抓基础、提质量、显亮点、有成效”的工作目标,依托各方资源,构建医校联动的研习维度。以“课堂实操”为主,坚持效果导向,打造“团+N”特色树状实操,以课堂实操为主体,拓宽立体育人格局,衍生团建活动平台分支,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实践育人网状体系,强化“技”术保障。以“实践调研”为要,打造六进实践模式,落实“三早”社会实践,夯实“仁”术根基。以“实验科研”为先,聚焦创育工程联合实习医院等搭建实践载体,创新开展“学业门诊”、暑期夏令营、学术交流、技能培训、生涯指导、我和导师面对面等“六有”活动,激发“学”术活力。

传承维度,培育传承主力军。聚焦实践效能,深入挖掘本土风情、借助莆仙人文优势和百年办医传统,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育人活动,培育医学健康“传承”基因。依托“学院-社区”的交流合作,与市SOS村、康复医院、小博士特殊训练中心、禾康养老中心、街道社区等共建,通过“老”带“新”,开展以义诊导诊、健康宣教、急救培训、医教结合、关爱特殊群体等例行活动为主体,辅以生态绿、宣讲红、健康蓝、养老紫、社区橙等五色花齐放,不断传承“红医”基因,打造“院-院”共绘思政“同心圆”,共建实践育人“生态圈”。

聚焦五大课堂 激活“红医”细胞

创新“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打造五个课堂联动的协同机制,培育高技能、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一是发挥教学课堂主渠道作用,注重生成式思政课程设计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持续增强医学生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二是发挥校园文体课堂主阵地作用,实现人人进兴趣小组、文体活动进校园、荣誉有德育分、引领学生做到主动转型为发展、准确定位谋发展、把握特色促发展。三是发挥实践课堂主战场作用,结合医学专业优势开展康复医学志愿、健康宣教、见习实习等活动,激活支部学生的“仁爱”细胞,实现医学“大师”的“细胞分裂”。四是发挥社区课堂合力作用,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开展移动医院、特殊儿童医教服务等寓教于常的社区活动,引领学生自觉传承、学会生活。五是发挥网络课堂战略支点作用,开展支部讲堂、网络作品等活动,传播正能量、弘扬红医精神,引领学生从“干中学,学中悟”进而激活“红医”细胞活性。

(基础医学院 许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