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九江学院 - 九江学院报

诗和远方

作者:甘霖    
2025-03-31     浏览(32)     (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诗歌的热爱和感激,认为诗歌能带给人温暖美好的时光,承载真挚情感与激励之力,让人们在现实中找到方向和力量。尝试写诗的过程是一次与心灵的对话与思索,让作者找回了最真实的自己。诗歌让作者保持温柔的距离,让生活充满诗意和远方。

如今,写诗的人或许越来越少,怀着一颗诗人之心的人也日渐稀少。然而,在我心中,却始终萦绕着一种诗意的情怀。每当读到触动心灵的诗句,便会不由自主地动容,那些刻骨铭心的字句,常常被我珍藏于心。若说生活是一块广袤的画布,日常点滴皆是我们用心描绘的色彩,那么,诗歌便是画布上一朵静静绽放的青莲,或是一捧甘泉,轻轻舀起一口,便余韵无穷;又或是一竿清竹,超然物外,却为画面平添几分高雅与意趣。

高中时期,初识诗词,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曾尝试写过几首。虽笔法尚显稚嫩,却句句出自本心,言所思、书所念。那时正值“新概念作文”风靡一时,如一扇窗,开启我对文字的新认知,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原来思维可以如此跳脱而深邃,常常读得击节称赞。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也写过一些不拘章法的现代诗,每次完成作业后,都会细细保留老师的评语,为自己点滴的成长感到欣喜。后来偶然翻阅,忆起那时的自己,不禁莞尔。

大学期间,我选修过一门“诗歌赏析”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品读、体味、探讨,每一次课堂都仿佛转瞬即逝,意犹未尽。也曾接触过外国诗歌,至今记得那首印象深刻的“The Red,Red Rose”,虽为英文,其间意境之美,同样令人赞叹。

步入工作岗位后,虽然大多数时候与诗歌无缘,但偶有闲暇,兴之所至,亦会随笔记录所思所感。尤为幸运的是,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常常参与一些诗歌朗诵活动。例如某次,应洪老师之邀,担任孔子学院学生诗歌朗诵比赛的评委。看着来自柬埔寨、韩国、塞拉利昂、苏丹的学生们,在讲台上郑重地朗诵中国古典诗词,仿佛让我重回那些年与诗相伴的时光。重温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徐志摩的“假如我是一朵雪花”,心中竟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些曾被阳光照耀、被月光洗涤的日子,那段丰盈而敏感的青春,再次鲜活了起来。如果说世界上有许多种沉醉,那么,诗歌之于我的沉醉,或许最为深刻,无可替代。

那次朗诵中,来自柬埔寨的三位留学生朗诵的题目是《老师,您辛苦了!》,配上精心制作的PPT,展示了老师们给他们授课、陪同出游、组织活动的点滴画面。伴随着他们深情的朗诵,耳畔诗句回荡,眼眶不觉湿润。也许,这便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它能引人回到那些温暖美好的时光,也能承载真挚情感与激励之力,令人在现实中重新找到奋发向上的方向。

爱上诗歌,也许就是爱上那段花开的时光。品读诗歌,就如同凝视一株含苞的花朵,缓缓绽放;那一缕若有若无的清香,不知曾温暖了多少人的胸膛。纵使梦想遥远,但因为诗歌的陪伴,通往梦想的旅途便不再漫长。于是,我们不再抱怨生活的风雨,不在平凡中遗忘理想,因为我们有方向,有力量———那是诗歌给予的精神光芒。

尝试写诗的过程,是一次次与心灵的对话与思索。每当完成一首小诗,内心的满足与成就感,宛若秋日田野里饱满的玉米穗子。虽然词句未必华丽,构思也未必新颖,却真真切切地诉说着内心的声音。在那一刻,我如孩童般纯粹,也如诗人般沉醉,找回了最真实的自己。

最美好的时光,也许正是如此简单:一间安静的咖啡馆,几许清茶,一本诗集,在另一个世界与灵魂对话;或是一只慵懒的猫,蜷伏身旁,默默陪伴;又或是背上行囊,踏遍世间山川湖海,为每一次动人心魄的邂逅,写下一段诗意的文字,将最灿烂的时光,雕刻于诗的丰碑之上。

感谢诗歌,曾经照亮过高三那年只有书本的枯燥时光;感谢诗歌,让我在梦想和现实中能够有时出离,回归纯净;感谢诗歌,给予我一种怀抱希望的力量;感谢诗歌,将我们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而有品位。或者,就如同最近最流行的一句话:“生活不只是当下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其中的远方,就在我的心中。诗歌,让我把现实中发生的一切和自己保持了一个温柔的距离,让我偶尔沉醉,却又时常清醒,脚下之路,奋力向前,有诗为伴,随处可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