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夏山学校》,开篇就是纪伯伦的诗句:“你的孩子并不是你自己的。他们是生命自身的儿女,因向往生活而来。”这首诗发表于1923年,整整102年以前。那么早的时候纪伯伦的育儿观就已经比我们今天还要超前了。巧的是,夏山学校正是在1923年搬到了英格兰南部海滨城市莱姆里杰斯的夏山大宅,这正是这座学校之所以得名的地方。
作者尼尔,同样是一个极其超前的人。在书中,他的教育观如以儿童为中心、倡导自由教育、反对强制教育、强调情感教育与注重实践教育等同样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和家长反复揣摩,汲取养料。全书分为“引导孩子”“孩子的问题”“父母的问题”等七个章节,通过大量鲜活生动的案例,直击孩子说谎、自卑、哭闹、不遵守规则、缺乏学习动力等典型问题,为父母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解开种种教育难题,让孩子在爱与认可中成长,养出自尊、自律、自强的孩子。
在夏山学校,孩子们拥有诸多令人羡慕的自由。在课程选择上,他们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上课,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活动项目。学校并不重视书本知识,而是提供丰富多样的设备,如泥土、运动器材、戏剧道具等,满足孩子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学校管理方面,采取民主自治的方式。“与群体生活及相关的一切事务,包括对犯规孩子的惩罚,都会在星期六晚上学校全体会议上,以投票表决的形式来解决。”不论老师还是学生,不论年龄大小,都享有一票的权利。
“我对‘成功的人生’的定义是:一个人能快乐地工作,积极地生活。”尼尔说,按照这个定义,大多数夏山学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人生。他认为孩子们和成人一样,只学得会喜欢学习的东西。因此,学校不能仅停留在知性教育上,应当提供更多使学生感性认识的机会,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获得心理满足,实现自我发现的可能。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从这里毕业的学生,虽然没有成为世俗意义上的天才和名人,但他们中有很多杰出的艺术家、设计家、科学家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做自己喜欢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传统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成绩的考核,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夏山学校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冬季,夏山星期天的晚上总是戏剧之夜。”学校的传统是出演夏山人自己写的戏剧,而且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当没有孩子写剧本时,才会用老师写的剧本。“演出服装也是孩子自己制作的,而且通常都做得非常好。”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具有自信、自由和自尊,他们能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追求真正让自己快乐的事业。
尼尔还深入剖析了诸多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源与解决之道。“父母的唠叨、愤怒、责打和训斥,都是对孩子心怀恨意的表现。如果夫妻不再相爱,他们常常会将孩子当作撒气筒,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难有健康的心态。”很多时候,家长们忘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总是不自觉地试图控制孩子,而这恰恰是导致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期待孩子感恩的父母,注定要失望。每个孩子都觉得对他的惩罚是带有恨意的。“仇恨会滋生仇恨,而爱会滋生爱,唯有用爱才能治愈孩子心中的恨。”
“给予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会活出自我,拥有丰盈的人生。”此书所传递的教育理念,即使在当下,依旧具有深刻的前瞻性。它促使我们反思“给予孩子自由”与“纵容孩子”的本质区别,以及“被迫学习”与“主动学习”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教育初心,不要忽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兴趣与需求。我们应当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如尊重成年人一样,给予他们爱与自由,让他们在充满阳光与温暖的环境中,成长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