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第30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在安徽师范大学举办的缤纷读书活动中,各位学子共赴阅读之约,感悟文化之美。
开卷启智光,品书润心田
春风拂面、杨柳依依的花津湖畔举办了“花津阅读”活动,同学们参与感满满,收获颇丰。来自外国语学院23级英语(师范)专业的张璐参与活动后感慨:“在此活动之前,我以为读书是一个人的事,翻开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知心好友倾心交谈。然而,参加花津阅读活动让我明白读书不仅是个人的精神享受,更是一次可以分享、交流的美好体验!”书籍拥有让陌路的人产生灵魂共鸣的魔力,我们可以在书中寻找真实的自己,也能通过交流读书感悟,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架起知识与情感的桥梁。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是我国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所言。而正当青春活力的张璐对读书也有独到见解,“阅读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场自我探索的旅程。翻开书页,跟随作者的笔触,我们可以穿越历史长河,领略千年风骚;也可以沉浸在天马行空的虚幻世界,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冒险。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共情能力,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世界的有效方式。”阅读就如同钥匙,打开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读书所带来的感悟与收获往往是对当下自我的认知,是能让心灵宁静的港湾,是情感得以抒发的树洞。
阅读对于教育科学学院2023级心理学的杨漫而言,是一场自由的时空漫游。翻开一本书,就像推开一扇任意门:可以走进中国西北的黄土地,和路遥笔下的孙少平一起在煤矿中寻找生活的微光;也可以瞬间踏入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陪她一字一句重温与家人相守的温情岁月。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生命维度被无限延展。
在读书汇报比赛中,杨漫表示在选择分享书籍时,不必局限于畅销书或经典名著,真正重要的是这本书是否曾照亮过你的某段人生。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让分享成为一次双向的治愈——既传递了故事的温度,也锻炼了自己上台分享的勇气与表达能力。
“站在台上时,我常想,阅读与分享就像播种,我们播下一颗真诚的种子,或许会在某个听众心中长出一片森林。”谈起阅读时,她的语气饱含热忱。如今许多人把阅读当作一种自我提升的工具,追求书单的厚度或知识的功利性积累,这反而让阅读失去了本真的乐趣。杨漫说:“我始终相信,读书的终极意义在于‘遇见’——遇见不同的灵魂,遇见未曾想象的世界,也遇见更丰盈的自己。它不该是一场赛跑,而应是一次散步,允许自己偶尔停下来为一朵花的绽放驻足,或为一颗星的坠落叹息。”
四月书香漫,踏春寻墨趣。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文学院教授写作学与中国文化诗学的张思桥老师分享了自己对阅读的见解:“我们读书,不是为了使自己更加优越,而是为了更清醒地体验这个世界。阅读不应成为生活的负担,而应是精神上的享受。”在他看来,阅读应回归本心,成为滋养心灵的甘泉。
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张思桥巧妙地找到了阅读的时间缝隙。他主要采用两种阅读方式:一是互动式阅读,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使阅读变得更加生动且富有深度;二是以写促读,通过写文章的方式促使自己阅读书籍。
对于阅读技巧,张思桥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他认为:“提高阅读效率的最佳方式是聚精会神,心无旁骛;而要加深理解深度则需精读‘元典’,形成体系化阅读而非泛泛阅读。譬如以理解唐宋诗词为例,至少要阅读四个方面:唐人选集、专集甚至总集;诗词格律类书目;古代诗论、诗话;近当代的研究著作。”
在碎片化阅读和AI普及的时代背景下,传统阅读和写作能力受到了一定冲击。对此,张思桥有着理性的思考:“碎片化阅读和AI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我们无法主观地取消它的存在,而是需要去‘适应’和‘独立’,适应时代或AI的交互体验,保持独立的人文精神。写作最主要的是兴趣,真正的热爱应是以写作驱动时间的投入。”
面对很多学生“读了很多书,但写作时依然无话可说”的困境,张思桥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很多人所谓的阅读是‘灌输式阅读’而非‘理解性阅读’,自然记忆的知识肤浅,即便写作时能调取部分记忆,大多时候只能堆砌引用,并未深入对话。”对此,他鼓励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多思考、多质疑,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见解。
字句筑世界,墨香传四海
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阅读就是人类重要的生活内容。然而现在大学生普遍出现阅读少、网络化、碎片化的现象,其中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及其他文献原作的“整本书阅读”较为反感。对此,文学院张应中老师表示:“阅读原作是第一位的。譬如研究一个问题,探讨一种思想,梳理其来龙去脉,源头真相尤为重要,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
同时,张应中分享了他的阅读方法:“我的阅读有两大类,一是教学需要,一是个人爱好,这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即以诗为主,扩展到其他文学作品,再延伸至文史哲。我喜欢阅读,越读越觉得自己无知,于是更要阅读。”抓住兴趣,深耕一处,触类旁通这是前辈教师的经验之谈,也是大家由“低头族”到“书虫”的可取之路。
借此机会,张应中老师向大家推荐了元代祝明撰,今人檀作文译注《声律启蒙》这本书。它分为上下两卷,每卷各介绍十五个韵部,以做对子的形式,将优美押韵的字、词、句子展现在人们面前。内容涵盖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历史等,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读起来,如唱歌般,极富韵味。在诵读中,可以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古人求学,先习对句,然后讲书作文,《声律启蒙》是古人的启蒙读物,是语文的基本课程。”现代以来,随着语文教育体系的改变,声律不再作为启蒙课程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推荐这本书不仅作为现代大学生对国文知识的补学,也是开启古诗词及中国传统文化大门的一把独特钥匙。
“眼前直下三千尺,胸次全无一点尘。”张应中期望读书可以不止停留于读书日,让知识如影随行;让美好如“阅”而至!
书页上有写不完的人文趣事,墨香里含道不完情深意切。让我们在书中寻找自我、在书中品悟人生、在书中宁静致远。生命就如一卷书,落款是亭亭长树青。让读书伴随一生,深刻体会阅读的价值和魅力!
(文/张紫勤 齐双 金馨悦 徐志远 图/大学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