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华北电力大学校报》

子路宿于石门

作者:□耳东    
2011-06-18     浏览(521)     (0)

文章阐述了孔子及其弟子子路的故事,展现了孔子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使命感,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凝结为精髓,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曾经让孔子引以为傲的周礼全面崩坏,这让孔子黯然神伤。但执拗的孔子偏要逆势而上,希冀重塑礼乐抵达自己理想的彼岸。孔子的行为在当时并不被人看好,屡屡碰壁,但是孔子为了理想而执着追求的精神又往往让那些人心底叹服。我们可以从孔子高足子路的一次邂逅中看出端倪。
  原文是,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里面提到的“石门”是鲁国都城曲阜的外门,古代城门是昼开夜关,那些来不及进城的人往往只能栖身于外门附近的旅舍中。晨门中的“门”字应该是指看守城门的小吏。整句话译过来就是,有一天,子路夜宿石门,清晨起来急着进城,遇上一个上早班的门官,门官问子路:“你从哪里来的?”子路回答:“我从孔先生那儿来的。”门官说:“就是那个明知道做不到,却硬要做的孔丘吗?”
  可惜的是原文并没有讲述子路听到门官对老师的评价后做何反应,想来应该是先有一阵尴尬,然后就释然了,因为老师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嘛,一旦认准了目标,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或许他还会为老师的名声广布而沾沾自喜。
  作为一个下层官吏,他能对“累累如丧家之犬”的孔子有如此评价,可见其人见识不低,说不准是一位隐于市朝的大隐,就如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所礼敬的门官侯赢一样。可惜,子路没有及时将这件事汇报给孔子,不然孔子一定会来和这位晨门切磋的。
  在《论语》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不只一次遇到过隐士,他们或对孔子有所讥讽,或对孔子的学生有所谏劝,希望孔家师徒不要一条路走到黑,而是像他们那样,做个隐士,与世无争,逍遥独乐。如孔子在卫国时曾击磬消遣,有位挑着筐子的隐士正好从孔子的住处经过,听到后先是称赞道:“这里面击磬的人,可不是一个泛泛之辈,是一个忧心社会的有心人啊!”又听了一阵,挑筐人皱起了眉头:“这个太固执了!太自不量力,明知道做不到,却硬要去做。如果时代可以挽救,那你就应尽力去救;如果时代到了回天乏术的地步,那么最好隐居起来。就好比涉水过河,在浅的地方,可以褰起衣服过;水深的地方,再怎么褰衣服也会弄湿,不如干脆直接趟过去。”孔子听到后说:“的确,(对你说的)我没法驳难。”言外之意,孔子明白对方的意思,但这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孔子绝不会那样做。
  因为孔子知道,“知其不可而为之”对他而言,首先是一种挑战。如果知其不可为就不为,就等于承认凡事无须坚持,遇到困难只管放弃,听天由命,随遇而安。那么就绝不会有力挽狂澜、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如有神助等情况的发生。自小就“多能鄙事”的孔子绝不愿被现实社会压垮,而是怀着一种“自助者天助之”的精神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纵然身陷绝境,依旧弦歌不绝,从而最终创立儒学,广布主张。
  “知其不可而为之”还是一种精神。对于一个充满理想的人来说,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有生之年未必可以成功,但还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正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样,即使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龄,仍然修礼义、删诗书,将自己的理想与主张传之后人,凸显了一代儒家宗师积极入世的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更是一种使命。所谓“不可为”,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般人看来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没有必要去做。孔子虽知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是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但他偏偏高擎“克己复礼”的旗帜,放弃唾手可得的富贵,不惜周游列国,备尝艰辛,因为在他的身上,凝结着仁人志士心怀天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也是他与道家出世隐遁思想大相径庭的闪光之处。
  幸运的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并非孤证,从远古的愚公移山,唐朝的韩愈谏迎佛骨,南宋文天祥的浩然正气,明末史可法的孤城抗清,直到近代秋瑾、李大钊为革命慨然赴死的铮铮铁骨。无数仁人志士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曲曲赞歌。这种精神流淌在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血脉之中,凝结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怀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锐意进取,将那些“不可为”的事情通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努力变成“可为”,推动伟大的民族复兴大业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