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伊始,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省级思政金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在大二学生中开展了“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系列活动,导读与分享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之江新语》等书籍中的精彩篇章。在任课教师引导下,学生们积极参与互动,在讨论、思考中逐渐对青年习近平的成长故事产生浓厚兴趣,并以《“自找苦吃”的青春是人生甘甜的源泉》为题,结合自身学业规划和人生目标,表达了向榜样学习的心声。以下为学生优秀作品选登。
今年 3 月 18 日,我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课堂上,我们重温了习近平的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了解了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艰苦环境中是如何磨炼意志和品格的,课上还重点解读了被习近平称为人生首要要求的关键词——“自找苦吃”。
我和我的同学对“自找苦吃”的看法、见解各有不同,课堂上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说,“自找苦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动找苦,主动吃苦,苦中作乐、苦尽甘来。有的说,人生本来就是酸甜苦辣咸,啥都有,与其等着苦来找你,还不如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直面苦、正视苦,品尝苦的味道,与之正面较量。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特别佩服青年习近平,也发自内心认同“自找苦吃”这四个字。党校学习时,我认真看过《中国共产党党章》。党章明确规定了共产党员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我觉得践行“吃苦在前”最好的方式就是“自找苦吃”。 “树立了‘自找苦吃’的想法,才能砥砺思想,让你的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也让老百姓更加信赖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习近平的这番话充分说明“自找苦吃”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多一份从容与自信。
联想到自己在专业学习上总是喜欢去啃硬骨头,即便是得到了正确的答案,还反复琢磨着不同的解题思路,举一反三。在求知的道路上主动去探索谜底、去追寻真相、去迎接新的挑战,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何尝不是“自找苦吃”!找这种苦去吃,心甘情愿,因为学业的进步、技能的提升都是明显的。更为重要的,是我的思想境界提高了,遇事不再彷徨、畏难,做事变得坚毅、果敢。我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和人生前途充满信心。
这堂思政课,让我感受到了青年习近平的人格魅力,更让我明白了“自找苦吃”的青春是人生甘甜的源泉。我会珍惜在学校的每一天,牢固树立“自找苦吃”的精神气,干中学、学中干,脚踏实地,有所作为。
(指导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徐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