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鄯善县的戈壁滩上,温吉桑储气库群如一条蛰伏的巨龙,吞吐着关乎民生冷暖的“蓝色血液”。45岁的范宜祥,这位中国石油大学走出的技术尖兵,二十年如一日地扎根能源一线。从吐哈油田的“明星员工”到集团公司的“年度先锋”,他用专业与热忱,在这片荒芜之地谱写着守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壮丽史诗。
戈壁深夜里的“气脉管家”
温吉桑储气库群,作为我国西部首个由枯竭气藏改建的复杂工程,面临着低孔、低渗、强非均质性的世界级难题。2023年储气库公司成立,范宜祥主动请缨,化身“气脉管家”,一头扎进这片能源战场。
寒冬的深夜,调控中心的灯光刺破戈壁的黑暗。范宜祥伫立在三维地质模型前,屏幕的幽蓝映照着他因长期熬夜而略显疲惫的面庞。跨年烟火在远方绽放时,他正带领团队进行第7次注采模拟,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仿佛在与地层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地层压力波动0.3兆帕,立即调整A井采气参数!”他的指令如出征号角,划破集注站的寂静。连续15天,办公室里图纸翻飞、键盘作响,终于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寻得13.5亿方注气量的最优解。那布满血丝的双眼,见证着他为万家灯火点亮温暖背后的执着坚守。
技术征途上的“破局先锋”
范宜祥始终坚信“创新是能源发展的生命线”,这句话不仅是他挂在嘴边的工作信条,更化作了一次次攻坚克难的生动实践。他像一位无畏的探险家,在储气技术的未知领域披荆斩棘。在已建气库的基础上,他将目光投向丘东与南湖,深入研究建库层位与目标,每一个参数、每一份数据,都经过他无数次的推敲与验证。
2024年盛夏傍晚,当北京长安街的霓虹次第亮起,勾勒出城市的璀璨轮廓,范宜祥却无暇驻足。在集团公司总部的走廊间,他步履匆匆的身影,与窗外流光溢彩的夜景形成鲜明对比。为了新建库方案的报批,他驻守北京数十个日夜,白天与专家激烈研讨,夜晚伏案修改方案到凌晨。历经日夜攻坚,范宜祥团队交出亮眼答卷,短短半个月内,项目方案连闯两次重大审查会议,以破纪录的效率刷新集团储气库落地速度,为南湖、丘东气库年内破土动工抢下黄金窗口期。
他创新提出实时地层压力预测技术,堪称储气领域的“黑科技”,就像给地下气藏装上了“透视眼”,通过对注采气能力和压力变化的精准推演,在确保地质体密封性的前提下,实现气库运行效益最大化。三千米地层深处,12口新井精准就位。范宜祥紧盯着压力曲线图上的细微变化,语气坚定:“地层的每一次脉动都是无声的考验,我们必须用极致的技术作答。”
薪火相传中的“育人导师”
在专业领域,范宜祥是当之无愧的“技术大拿”;在团队中,他更是无私奉献的“育人导师”。“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团队的强大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他始终坚信,传承是能源事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师傅,这个压力系数异常要怎么处理?”新入职的徒弟拿着图纸,满脸疑惑。范宜祥放下手中的测井曲线,微笑着在草稿纸上画下三道曲线:“地层就像个神秘的舞者,每一次舞步的变化,都藏着他的心思,我们要学会读懂他的语言。”他精心设计的“三带三看”培养法在部门全面推行:带新人看剖面,培养地质直觉;带现场看数据,培养工程思维;带方案看全局,培养系统观念。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年轻技术员们快速成长,当年那个追着问问题的“职场小白”,如今已能独立编制注采方案,在能源战线上独当一面。
从戈壁深处的气库现场到集团总部的决策会议,范宜祥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态度、无私的精神,诠释着新时代石油人的责任与担当。他用智慧和汗水,守护着国家的能源动脉,用创新与传承,照亮了能源事业的前行之路。他的故事,是一曲献给奋斗者的赞歌,更是激励身边人砥砺前行的精神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