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美国 Ope-nAI 公司推出的 Chat-GPT,凭借强大的语言生成能力和广泛的应用场景迅速普及,成为全球 AI 工具的标杆。我国国产 AI 工具的开发 紧 随 其 后 ,2025 年国产AI工具DeepSeek 横 空 出 世 ,通过技术优化实现“弯道超车”,凭借免费开源策略使得国产 AI 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在前列。
可以说,现在几乎每个大学生的手机里都 下 载 了 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甚至更多的 AI 生成应用。当老师谈到“使用 AI”这个话题时,我听到的看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我鼓励你们使用 AI,这是不可阻挡的技术趋势,如果你不会用,那就比别人落后了”;另一种是“老师真的不希望看到你们用 AI 写出来的高度雷同的作业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两种观点看似相悖,其实是观察角度不同。前者站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而后者则指出了当下大学生 不 当 使 用 AI 的 问题———不 分场 合地 粗暴使用人工生成,主动放弃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大学生深度思考的习惯,我们应当合理地、有限度地利用 AI 工具辅助自身学习,防范 AI 代码取代大脑思考的“危险滑坡”。
当前的 AI 技术仍旧不成熟,模型依赖大量训练数据中的固定模式,倾向于使用高频句式,导致文本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反而显得生硬。同时,AI 擅长拼凑已有信息,但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停留在表面,逻辑链条薄弱。因此,面对大学课堂的具有学术研究性的论文写作,单纯依靠AI 是不能得到一篇展现个体思维过程、有深度有内涵的文章的。更别说部分学生还未掌握怎样通过有效的指令输入得到质量更高的 AI 内容的技巧,这就导致了他们接收到的思考结果是空洞的“套话”,并无实质性内容。学生们都不禁调侃“AI 味儿”太重了,这也是为什么老师看到某些学生的文章会一眼判断出存在大量 AI 痕迹的原因了。
大学生们明知直接复制 AI 工具给出的结果逃不过老师的“法眼”,但这种行为却屡次发生,在通识课中尤为明显。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都比较“尊重”,学习态度也更端正一些。轮到通识选修课,许多人的认真程度就会大打折扣。老师布置下的平时作业或结课论文,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让 AI 去思考。这的确反映了学生的治学态度不端,但我发现,不少同学表示通识课是"不得不修的制度性消耗",选择 AI 代笔的首要原因并非懒惰,而是"将有限时间投入专业核心课更符合效益最大化原则"。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绩点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通识课或多或少沦为了"学分游戏"的牺牲品。这种工具理性的蔓延,折射出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结构性矛盾。
技术浪潮不可逆转,我们要采取的不是禁止使用 AI 这样粗暴的“一刀切”,而是要强化学生“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当老师给出论文主题时,我们要做的是用大脑思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迅速提炼关键词、整合文章框架,广泛阅读文献汲取灵感,而不是打开手机应用在搜索框打字。当“凡事问AI”变成了一种自觉行为,我们必须警惕的是认知能力的慢性退化。神经教育学的研究显示,长期依赖即时信息检索的大脑,其前额叶皮层的神经突触密度会显著降低。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生面对开放式问题时,第一反应是摸向手机而非调动思维;讨论环节中,精心修饰的发言往往是对网络观点的排列重组而非独立思考。
暮色中的教学楼渐次亮起灯火,那些在键盘上飞舞的手指,那些凝视屏幕的年轻脸庞,仍在与看不见的 AI 幽灵角力。这场关乎教育本质的较量没有简单的胜负,但它提醒着我们:在技术的加速度时代,有时需要刻意保持思考的“低速档”。因为只有经过漫长的手工打磨,思想的刀刃才会真正锋利;唯有穿越独自思考的黑暗隧道,才能看见属于人类智慧的那束光。
(作者系本报学生记者,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