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凝聚着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与深刻启示,彰显出鲜明的实践导向与强大的引领效能,为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向度。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在培育时代新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肩负着重大的职责与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解其文化创新观点,把握其科学文化工作方法,落实新时代文化战略部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筑牢思政课堂主渠道,夯实立德树人根基
一是深入推动理论“三进”,强化思想铸魂工程。高校思政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责任重大。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代中国的崭新呈现,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三进”,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要深入挖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育人价值,从学理层面深入阐释这一伟大实践理论,将其讲深讲透,提升课程吸引力与感染力,引导大学生体悟真理力量。立足“两个结合”讲好中国故事,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生动案例,积极编写融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特色教材,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凝心聚力,把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
二是持续丰富教学内容,厚植文化育人沃土。思政课堂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文化育人。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翻开崭新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智慧。讲述革命文化背后的英雄故事、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成果,如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让学生感受时代文化力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政教育实效。传统思政教学方法易陷入单调枯燥困境,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关键。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时代性、典型性的文化案例,如《哪吒 2》的热播、故宫文创的成功等,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提升学生文化创新能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围绕国际文化热点话题开展讨论,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热”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场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化文化感悟。
二、拓展文化育人主阵地,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一是积极营造校园文化,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关乎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文化底蕴的积累以及人文素养与文化人格的塑造。高校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结合学校校史文化、学科文化,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气质。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风清气正的校风;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诗词赛、音乐会、读书节、科技展等,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培育求知不止的学风;弘扬教育家精神,涵养厚德育人的教风。建设校园文化景观,坚持“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将传统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格言警句、艺术雕塑等统筹设计,让人文精神与校园景观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
二是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实践性。高校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注重实践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文化调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文化建设情况,将所学所思带到人民群众中去验证,从群众文化中汲取智慧启发思考研究。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深入人民群众开展文化宣传活动,积极投身偏远地区、贫困山区支教活动,助力当地文化建设,参与扶贫助困、环保公益等志愿服务,在实践中感受社会需求,传递文化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了解民俗文化,探寻民俗文化形成的文化逻辑,感受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智慧与魅力,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三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占领网络舆论高地。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打造清朗网络空间,是高校面临的新挑战。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设专题网站、公众号,发布理论解读文章、文化视频等,以生动形式吸引学生关注。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针对学生关注的文化热点问题,迅速做出正面回应,对不当言论及时进行引导和处置。积极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如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的网络文化作品征集,激发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积极开展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和案例教育,提高学生抵制不良文化侵蚀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观。
三、锻造教师队伍主力军,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师德师风培训活动,深入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通过案例学习、互动研讨等形式,把制度规定与日常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持续提升教师政治敏锐性,保持绝对清醒认识和敏锐眼光,能够坚决地坚持正确政治观点,有效地引导学生思想认识,规范地表达学术观点,以扎实的政治理论素养、崇高的道德风范影响学生。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三进”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组织思政教师们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集体备课,鼓励相互学习、借鉴优秀教学经验,积极打造一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高素质思政教育铁军。
二是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育人能力。教师承担着“三传播”“四塑造”的时代重任,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提升文化素养。通过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旁征博引,将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思政教学,以启迪学生思想,丰盈学生人文精神,增强思政教育的文化共情。加强教师文化涵养,在理论层面要深入理解“两个结合”“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创新观点,准确认识“文明冲突论”“文明等级论”等错误陷阱。在知识层面,广泛学习四书、五经、六艺等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华,关注社会文化热点,及时掌握社会文化需求,了解国际文化动态,把握文化发展前沿,全面提升教师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更好将文化融入课程、课堂和教学实践,打造思政课抬头率的“文化增长点”。提升教师文化研究水平,组织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鼓励教师开展文化研究,撰写文化相关学术论文,支持教师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如文化考察、文化交流等,拓宽教师文化视野,丰富教师文化阅历。提升教师文化知识数字传播能力,不断提升“数字素养”“媒介素养”,通过网络空间将非遗文化、民俗传统等搬进课堂,延展教学空间,以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
【作者单位:党委办公室、学校办公室。本研究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思考”
(2722024DS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