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晓娟
郭利财是采油三厂作业五区采注运维一组一个不折不扣的“老石油”,更是官104区块发展的“见证者”。四十余载,他已深深扎根在这片奋斗的“热土”。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两鬓也染上了白霜,脊背也不再挺拔,可只要一踏入井场,那浑身散发的“精气神儿”,还有对工作的完美追求,让人打心底里佩服。
郭利财的“犟”,是刻进骨子里的执拗、是深入血液里的坚守。回首过往,从青春正好到如今两鬓斑白,他把一生最好的时光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官104区块的建设。长期在一线从事体力工作让他挺拔的身躯也被岁月压弯,可这些都没能磨灭他眼中对工作的热爱。他从不服老,也绝不向困难低头,他每天依旧骑着电三轮穿梭在油井间,查井、取样、维护,单调的工作在他眼中满是幸福感和充实感。
2024年,一场暴风雨在傍晚时分侵袭整个油区,油区大面积停电停井。生产骨干们纷纷从四面八方奔赴现场,郭利财的身影也在其中。组长惊讶地说:“老郭怎么来了,老同志还是留守吧,明天··· ···”“你是嫌我岁数大,还是觉得我工作会拖后腿?别啰嗦了,开井正缺人手,你看我这防护做得够到位了吧,再说我在家根本待不住,来这儿多少能帮上忙。”看着组长又要敷衍他,他立刻反驳道。
雨夜中,积水没过脚踝,郭利财深一脚浅一脚地穿梭在井场,和大家一起启井、恢复生产。雨水模糊了双眼,泥浆沾满全身,但他没有丝毫迟疑,久历风雨考验,他早就练就了更沉稳更专业的处理方法,这也让他更像是一支“风向标”,指引大家全身心投入抢险工作,直到所有油井恢复正常运行。
郭利财的“匠”,是日夜兼程的积累、是精雕细刻的沉淀。“在大家都没招儿的时候,你就找老郭,一准儿行!”他不仅是养护油井的专家、平整井场的高手,查找漏失、判断故障更有一套。因此,他被身边的员工誉为“油井的托尼老师”“生产的活字典”,只要有需要,他总会爽快地应下,迅速投身“战斗”。
一次,官80-14K井发出细微且间隔性的“咯噔··· ···”声,这异响引得查井员工小杜心头一紧,他围着设备转了好几圈,始终也找不出问题点。恰逢此时,郭利财巡井经过,小杜就像是看到救命稻草一般,赶紧招呼他一起帮忙排查。而他也毫不犹豫,连忙一路小跑来到官80-14K井跟前,那一声声异常的响动瞬间抓住了他的注意力,围着设备他边听边缓缓踱步,仔细地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仿佛在倾听每个部位发出的独特“密语”。
“这声音和退扣松脱、机械碰撞、遇阻摩擦的声响截然不同,大概率是轴承损坏。”他稍作停顿,再次凝神细听,补充道:“具体位置,应该在游梁的中轴。”按照他的指引进一步排查工作迅速展开,最终问题点确定是游梁中轴损坏。他们立即协调组织更换游梁,保障运转设备的健康。他不仅能只凭声音判断故障,对全组两个站点错综复杂的工作流程走向也是了如指掌,每一处管道的布局、每一台设备的护理要领,都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知识,成为他保障生产的有力“武器”。
如今,距离退休只剩下短短10个月时间,郭利财却比以往更加忙碌。他深知自己即将告别这片奋斗了一生的石油事业,心中满是不舍,但更多的是对三厂对五区未来发展的关切。“退休了,可这些经验不能跟着退休,得趁着现在赶紧传给年轻人,这样我退得才有意义。”怀着这样的信念,他主动当起年轻员工的导师。
工作之余,他抓住一切时机“传经送宝”,把各种油井问题的处理方法、不同季节的维护要点以及应对各类突发情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的同志。他还经常带着青年员工到井场,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工具、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精准判断油井的运行状态。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一批又一批的转岗员工逐渐成长起来,成为班组建设中的新生力量。
郭利财的这份“犟劲”与匠心,再一次照亮新一代五区人的成长之路,正如岁月见证的104精神在这片“石油热土”上继续传承与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