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央财经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校报》

创新发展学院:党建引领重落实 立德树人勇创新

2025-04-21     浏览(37)     (0)

创新发展学院是一个为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创新型理论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而成立的创新平台。学院建立了一套科学、全面、可操作的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视课程思政,通过教学科研互促、细化成长服务等措施提升教学质量。学院培养了众多优秀毕业生,其中一些毕业生已在国内外著名高校任职。


创新发展学院是学校统筹“三院一中心”(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和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协同发展,发挥集聚效应,打造更大品牌而成立的创新平台。

学院包含三个“985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实验班:经济学(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金融学(国际金融与公司理财)、财政学(财政理论与政策)。坚持“高站位”“高标准”和“高质量”的建设定位,以“融合”和“创新”谋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既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需求,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创新型理论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

党建引领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决策部署在本科教学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落实。学院聚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配机制,同时突出创新发展学院和研究院的优势与特色,形成育人合力。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学院教师在课堂讲授中通过专业知识的“事”(知识点、案例),提炼出“理”(哲理、道理),“理”升华为“德”(品德、公德),以“德”育时代新“人”,并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热点引导学生思考、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怀。

质量保障能力

学院建立了一套科学、全面、可操作的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涵盖从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团队配置、教学过程管理到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全过程。

打磨培养方案。学院开展专题调研,逐步完善与培养目标对应的知识图谱和课程设置体系。各研究院制定的本科培养方案确保专业课程体系与国际前沿水平接轨,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满足高质量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双语教学模式贯穿始终,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水平专业课程,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提供坚实保障。

优化教学团队。学院教学团队由海内外知名高校毕业的教师组成,其中获得海外一流高校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超过 90% 。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3 人、财政部财政风险研究专家工作室特聘专家 3 名、财政部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政府债务咨询专家 6 名、“龙马学者”3 人。学院特聘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经济系埃里克·马斯金(Eric Maskin)教授、世界银行经济部主任、首席经济学家吴卓瑾、香港大学商学院罗雨雷教授、国学大师杨逢彬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优秀的教学团队为本科教学提供优质师资保障。

严格教学管理。学院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整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通过学院领导和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定期听课,深入了解教学情况,帮助教师了解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激发教师精进教学水平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学生评教、座谈会等方式,掌握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教学,确保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与成效。这一系列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的实施有利于优化教学环境,显著提高学院的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科研互促。学院依托小学期开展学术前沿类讲座,以科研促教学;组织师生开展“宏观金融讨论班”“货币经济学讨论班”“知与行系列研讨会”“应用微观理论与实证讨论班”“微观理论讨论班”等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巩固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细化成长服务。学院深入开展新生引航和毕业生教育,把好人才培养的“进出口”,通过师长引航、校友助航、朋辈探航、企业启航等,做好分阶段培养,助力学生逐梦远航。每年组织多位师长作客“午间茶叙”,与学生深度交流;举办留学讲座、求职沙龙、“星光计划”工作坊,为学生提供系统化成长支持;将就业教育嵌入劳动实践周,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深入 36 家企业“访企拓岗”,举办专场招聘会,持续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教育教学水平

举办高端讲座与前沿研讨班。学院邀请了众多领域内的顶尖人物来学院开展高端讲座,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 马斯金,日本前央行行长 白川方明,斯坦福大学罗思高(Scott Rozelle)教授,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王克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吴玉章讲席教授刘勇政,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原司长、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副秘书长杨元伟等。各类研讨班深入研讨学术前沿文献,跟踪学科最新发展成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格局,拓宽学科视野,树立远大理想与志向。

产学研有机融合。学院举办各类讲座和活动,搭建起学生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桥梁,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学院与“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协会深度合作,举办学术赛事;与上交所深度合作共同开展期权交易人才培养项目,定期邀请上交所专家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期权实盘模拟交易实训;与海通证券、渤海证券等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深化产学研合作;与 IBM、联想、安永、普华等企业长期合作,定期组织师生调研参访。2014 年,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获得 CFA协会资格认证,代表中央财经大学成为 CFA 协会认证会员单位。

育人成效显著。学院历年本科毕业生中,继续在国内读研和出国深造的学生比例累计在 60% 以上。目前,学院已有 90 余名毕业生在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国内外高校任职,其中包括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在国际顶级高校任教以及在国际顶级的《科学(Science)》期刊发文的毕业生,任职高校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暨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

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根植中国实际,强化人才培养。学院在本科课程中融合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通过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及社会实践等方法,强调社会责任与伦理道德,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国情,“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全面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本土情怀、实践能力和思政素养。

持续聚焦课程主阵地。学院通过系列创新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为优秀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1 项校级教改课题顺利结项,3 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改课题立项,《中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等 5 门本科课程获“十四五”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

学院人才培养实现三个“突出”。突出国际化培养,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开设各类外教课程及讲座,多名学生赴海外交换学习;突出学术化培养,开展各领域学术沙龙、讲座,学生学术能力持续提升;突出人文素养培育,开设文化通识课程,举办音乐会、读书会等,陶冶师生情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开拓第二课堂,延伸课程思政。学院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鼓励学生深入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学生参与了多项由 CFA 协会主办或协办的国际和国内赛事,包括分析师大赛、投资案例分析大赛和中国未来金融分析师大赛等,并取得优异成绩。

蕴美育德,培文铸魂。学院以“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为指引,秉持“人文化成”的宗旨,开设文化通识课,大力开展学院文化建设,蕴美育德、培文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