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年幼的我并不能参透这句诗的深意,只是囫囵背了下来。那时的清明节,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家庭出游。每逢清明,家里的大人们都会带着我们去上坟。山路崎岖,雨天更是泥泞难行,小孩子们往往在半山腰等着大人们上山祭拜。半山腰有座小庙,庙里供奉着几尊佛像。等待的时间漫长而无聊,我便绕着庙里的烛台走了一圈又一圈,看那烛台上凝固的蜡油层层叠叠,像岁月的痕迹。外面的雨纷纷扬扬,仿佛永远下不完。
等到大人们下山时,雨终于停了,天边还透出些许日光。我高兴地想着终于可以回家了,和哥哥们打打闹闹地跑下山。山脚下有一片油菜花地,金黄色的花朵在雨后显得格外鲜艳。我们在花间跑来跑去,笑声回荡在空旷的山野间。回到家后,我提笔写老师布置的作文,结尾写着:“这次清明上坟真开心。”
直到上学那天,老师在课堂上读了一位同学的文章。那位同学引用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并在结尾写道:“下个清明,我们还会再来吃斋饭的,祖先。”老师读完,严肃地对我们说:“清明节是去看望和祭奠去世的祖先的日子,你们怎么能写开开心心地出去玩?”我听得脸红,心里隐隐觉得自己做错事了。那时,我才第一次意识到,清明节不是用来玩耍的,它承载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哀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清明节的理解也逐渐加深。初中时的一个清明节,天气格外晴朗,阳光透过半山腰小庙的窗户洒进来。那一年,我也到了可以上山的年纪。第一次来到坟前,大人们让我跪拜祖先,保佑学业有成。我跪下的那一刻,心里却想着:“终于见到了你们,不知你们在那边过得如何?”俯身跪拜时,我默默祈祷:“希望你们一切都好。”
到了高中时,小镇修建了一条铁路,横穿大山,上坟的路变得便捷了许多。我们沿着公路开车,停在“山脚”往上走几步便到了坟前,再也不经过那座小庙和油菜花地了。起初我们甚至找不到坟头,还走错过山,后来慢慢又熟悉了,上坟也节省了不少时间。但是我还是想着那座小庙,也许已经被推掉了。
又是一年清明时,我站在坟前,望着远处的山峦,心中默默祈愿:“愿一切安好,别来无恙。”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祭奠祖先的日子,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它让我懂得,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当下的欢愉,更在于对家族历史的尊重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