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海民族大学 - 《青海民族大学校报》

我在民大的修业之路

作者:刘 松    
2025-04-15     (47)


20109月,我只身乘坐T151次北京西开往西宁的列车来到了这所与共和国同生的高原学府——青海民族大学,开启了我的大学求学之旅。这一晃已经从民大毕业多年了,但在母校发生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日。

 

 

 

我当时是在青海民族大学西昆校区,学的是英语教育专业,是青海民族大学历史上最后一届英语专科生。大学生活接触最多的便是舍友,有英语综合班的魏保林、季顺忠,日语班的何小龙、王玉乐、李满鑫、白顺龙,藏英班的公保才旦,他们不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了我很多的关怀和帮助,让我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融入了宿舍这个小集体,并通过他们了解到祖国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记得开学不久后,外国语学院的辅导员看卓措老师和我们沟通了大学的学习规划,并请来了优秀的学长、学姐为我们分享大学如何高效学习的经验与方法。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规划的重要性,只是对优秀的学长、学姐们充满了敬佩之情,并被周围那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氛围所感染。大学时光是美好的,同时也是短暂的,经过大一相对轻松的学习生活后,我开始思考如何让大学生活过得丰盈充实,这一点,我从母校校训“进德修业 自强不息”中找到了答案。大学相较于高中来说,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可以把控,这让我们一方面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另一方面也遇到了一定的挑战。我们需要完成一定的角色转换,不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视野的拓展、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要加强道德修养以及个人品格的塑造。

记得大一时,学院教英语的陈琪老师让同学们朗读课文,我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战战兢兢地朗读完两段内容后,紧张不安地回到了座位。陈琪老师耐心地纠正了我的单词发音和断字、断句问题。讲解过程中,陈老师大度随和且不失耐心细腻的育人风范,让我知道了自己的差距。学习英语没有捷径,但人生更需要大度随和、昂扬向上的心态,只有把心中的愿望和梦想都化作前行的动力,并且不断地拼搏奋斗,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人生。

还记得当时作为观众观看“外研社杯”青海省英语演讲大赛时,我激动地为选手们的精彩表现疯狂鼓掌,内心深处莫名地有了一种想法:我也要去试试。第二年我便报名参加了青海民族大学“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虽然每天都在不断地练习、模仿优秀选手的演讲,可当自己真正站在演讲台上时,身体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抖,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一次参赛虽然没有晋级省赛,但更加坚定了我学习英语的决心。

2012年初春时节,我开启了赴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中心寄宿制小学的顶岗支教生活。我们一大早从西宁出发,途经贵德匆忙进餐,然后备了点零食,飞驰向南。茫茫雪域,辽阔草原;炊烟袅袅,帐篷点点;牧马悠悠,牛羊慵懒。黄昏时分,我们终于抵达目的地——曲麻河乡小学。

记得当时曲麻河乡小学还没有开设英语课,我当时负责教授的是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乡小学的老师都非常敬业,校长也年轻有为,第一天还专门给我和高佑庆每人发了一个铁碗,告诉我们毕业后要考国家的“铁饭碗”。当时因为年龄还小,没有很在意,现在想起来才知道校长的良苦用心。短短5个月的支教生活让我爱上了藏区,爱上了这里的草原、河流、山川,尤其是那美味的酸菜鱼。支教经历不仅增强了我站讲台的信心,还锻炼了我的为人处世能力。

 

 

 

2013年我专科毕业,当时自己也没有找工作的打算,咨询了学院的老师和领导后,我决定参加学校的专升本考试,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以期本科毕业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专升本考试在5月份,距离新学期开学还有一定的时间可以复习备考,但天有不测风云,刚到学校不久,我便接到家中的电话,我亲爱的爷爷离我而去了。我匆匆回家奔丧,后又返回学校继续备考,最终以第三名的成绩升入本科,继续在母校就读。

本科两年的时间很快,我持之以恒地踏实学习各门课程,在大四上学期的那个寒假我提前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论动物习语的翻译方法》。放假后,我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奔赴珠海打寒假工。这个寒假我过得很充实但也很失落,充实是因为自己挣到了钱,买了一台电脑和一部新手机,而且学会了电路板钻孔的技术;失落的是自己第一次没有回家陪父母过年,只身一人在外地,孤独及落寞感涌上心头。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出人头地,给家人创造好的生活条件。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母校,老师们甘当人梯,愿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启迪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我们外国语学院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如知识渊博的马福院长,才华横溢、气质出众的张小华老师,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吴晓红副院长,当然还有我最尊敬爱戴的全国优秀教师、青海省师德标兵罗雪娟老师等等,他们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莫大的帮助,感谢恩师。

时光飞逝,临近毕业的时候,我顺利通过了学校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考核,可以在青海民族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我的导师是罗雪娟教授,她的教学风格和专业知识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书山有路勤为径,罗教授告诉我们,学习没有所谓的捷径,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和坚持。研究生期间,除了日常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必要的课外阅读和实践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对此,罗雪娟教授总是鼓励我要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因为失败是经验的积累,挫折有时也是一位难得的老师。我从导师的谆谆教诲中形成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为我未来的学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还记得第一次和罗老师沟通,想请她担任我的导师时的场景,罗老师欣然答应,她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我说:“松,你是我们看着在民大成长起来的,感谢你信任我,选择我当导师。我的希望就是咱们共同努力,争取研究生顺利毕业并找到好的工作。”

在罗老师的指导下,我积极钻研,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过得丰富且充实。还记得罗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如何做PPT汇报、如何查阅高质量文献等。我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读研期间共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这在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历史上也是较为少见的。

2016年受益于学校与马来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我被学校公派至马来亚大学语言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这一年的扎实学习开阔了我的眼界,提升了我的学术和科研能力,也为自己今后的求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马来亚大学交换学习时,张小华教授一直关心着我的学习情况,同时为我提供翻译著作的宝贵机会。在异国他乡学习之余,张老师带着我翻译了三本大美青海系列画册《山脉之影》《原野之韵》和《水流之声》,这大大提升了我的翻译能力。感谢张老师的信任和引导,感谢母校的培养和教育。

学习期间,母校的恩师们经常与我们交流探讨,在让我们开阔眼界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记得研究生二年级时,我报名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在初赛中获得了青海民族大学A类第一名的好成绩。以马福院长为首席导师的语言学导师组倍感欣慰,并向学校研究生院申请专项资金资助我代表青海省高校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总决赛,并委托罗雪娟老师全程指导我,最终取得了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赛优秀奖、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这既是对学校育人成果的检验,也是对自己的肯定。

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就不会有很高的成就。在我看来,实践与深入沟通,是学习与科研的必需品。实践在学习与科研中的重要性无需赘言,科研实践不仅提升学术水平及科研能力,更能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为了让我取得长足的进步,罗雪娟老师从科研实践的各个方面给我进行了规划。在罗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多次参加不同类型的学术研讨会,了解了专业前沿与发展趋势,学术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让我在开阔眼界的同时,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同时,老师们还鼓励我参加了多次学科竞赛,并取得了喜人成绩。例如,我在2017年和2018年均参加全国口译大赛,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这些宝贵的经历不仅在专业上给予了我长足的进步,更为我的成长之路增添了许多底气。

20186月,我通过了论文盲审和毕业答辩,开始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因为我手中已经有一个央企的offer,所以并不是特别地担忧,但心里却在犹豫。在与导师沟通、深聊时,导师说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我说我想进高校后攻读博士研究生,导师说那就去。为了自己的梦想,现如今的我虽然做到了,但做得还不够,攻读博士研究生只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历程。

一路走来,母校教会了我三样东西:学知识、学方法、学做人。首先,作为学生,第一要务是要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学习和做事的方法因人而异,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最重要的还是学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坚持原则、诚实守信的人,一个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这三点足以让我受益终身。

身为民大的一员,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八年的学习生活让我收获满满,有科研求索的披星戴月,有师长亲朋的鼓励关怀,还有一年四季的美景相伴,母校用无数点滴教会我为人、为学、为事。我会牢记母校的嘱托和恩师的教诲,认真践行“进德修业  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在人生的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在此,衷心祝愿母校英才辈出、再谱华章!

 

刘松,男,汉族,河北廊坊人,中共党员,2010年考入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英语教育专科,后升入本科,2015年因表现突出,被推免为该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并被评为青海民族大学第五届大学生“进德修业之星”,现为青海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讲师,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民族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