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海民族大学 - 《青海民族大学校报》

有一种“怀抱”叫“母校”

作者:姚占宗    
2025-04-15     (19)


20241212日,母校青海民族大学正好建校75周年。作为青海民族大学原政治学院2011级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的学子,心中充满了对母校深深的敬意与感激。母校75年的历史,见证了她从艰苦创业到繁荣发展的历程,也见证了无数学子在这里团结携手、共赴未来。回忆在母校求学的四年珍贵时光,心中便充满了温暖和感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衷心祝愿母校再展宏图、再谱华章!

假如在母校求学的美好回忆是一本厚重的书,我想序言应该这样写:“洗尽铅华、历经岁月,我们依然怀念校园里短暂而又美好的时光。无论是校园里吹拂的柳絮,还是书籍中散发的墨香;无论是课堂上温暖的阳光,还是校园里伫立的磐石;无论是晨读的琅琅书声,还是图书馆里苦学的身影,一切都仿佛永远‘定格’在‘画框’里、‘尘封’在‘书页’里、‘镶嵌’在‘行间’里、‘刊印’在‘藏帧’中,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流去、淡忘,我们永远都无法忘记珍藏在‘书页上’‘行间中’‘字迹里’中的美好回忆和奋斗青春……”

在母校的怀抱里,我们懂得了“进德修业  自强不息”的内涵。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母校“进德修业  自强不息”的校训时刻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问道大学,求真知、习本领。学习知识是学生的本职。在母校求学期间,我有幸阅读了《政治学》《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理想国》《政府论》《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主义理论经典、中外传世经典等著作,通过品读经典、思考经典、分享经典,让读书成为青春的底色。当我离开母校、步入社会,每次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岔路口的时候,每次在重大事项面前需要抉择的时候,那些通过阅读日积月累沉淀在我脑海中的思想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些经典名著、传世书籍中的厚重文字、深刻道理以及人文关怀便给予了我莫大的安慰和力量。尊崇先贤,立根铸魂明大德。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75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母校青海民族大学这块厚重的文化沃土上,始终人才荟萃、名师辈出,成就了青海高等教育的辉煌,涌现了邵祖平、李文实、吕广来、才旦夏茸、夏日东、魏英邦、芈一之、欧潮泉等一批在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每当我遇到困难、感觉迷茫时,总是仰望星空,想起那些敢于奋斗、敢于拼搏、敢于奉献的老一辈民大人,从他们身上汲取奋斗的力量,使其精神和品格时刻熏陶着我、指引着我、鼓舞着我。

尊师重道,虚心请教以得道。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以“尊师重教”为美德根基,从孔子“有教无类”到宋儒“尊师而重教之道”,无不彰显泱泱中华对师道的尊崇。时光荏苒,转眼间已离开母校近10年了,每当教师节来临,我都会想起那些无私奉献、扎根教育、默默耕耘的恩师们。正是因为他们“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的高尚情怀,使我们更加铭记师恩,激励我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努力涵养品德、锤炼意志,成为品德高尚、能力卓越的人,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母校的怀抱里,我们磨炼了“同舟共济  携手并进”的意志。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作为青藏高原上成立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母校始终坚持“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民族的大学不负中华民族”的办学理念。在母校求学期间,我们通过阅读书籍、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实践锻炼等方式,自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心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母校始终把推进思政课程建设作为思政育人的“主阵地”、作为实践育人的“主战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全过程,引领各族学子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步入社会后,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更加自觉地从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优秀文化养分中汲取前进定力,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母校求学期间,我们通过竞赛比拼、学术研究、主题讲座等方式,努力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发挥所学所长,自觉把个人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不断增强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践行者和促进者。母校始终坚持为国家战略服务、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服务、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服务的办学定位。自建校以来,母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需要,共培养了13万名各民族人才,其中有6万余名毕业生在青海工作,近万名毕业生在西藏、新疆工作。我们就业后,时刻以母校的校训“进德修业  自强不息”为激励,在各项事业中不断磨炼自我,在基层岗位上持续积蓄力量,不怕做“热锅上的蚂蚁”,敢于接“烫手的山芋”,在事上练、在石上磨,在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中学真本领、练真功夫。

在母校的怀抱里,我们坚定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信念。“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变革和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青年面临着各种挑战,探索和坚守理想信念显得尤为重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想起在母校的求学时光,尤其是钻研专业课程、研读经典名著、翻阅历史文献、撰写学术论文的学习经历,至今让人怀念不已。步入社会后,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只有自己学懂弄通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文件精神,才能更好地将各类惠民政策准确落实到基层一线。作为青年干部,只有坚持“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的学习态度,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才能防止形式主义、蜻蜓点水、浮于表面的问题。面对深化改革、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更要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精神,积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时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学习,不断增强自身本领。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马克思认为使命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既定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时代的召唤,使我们对“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我们对“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使命担当更加强烈。一直以来,一批又一批从母校毕业的校友,毅然选择青海、扎根基层,他们带着青春的朝气和满腔的热忱来到青海这片热土,不怕艰苦、踏实工作,积极投身新青海建设。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吃得起苦,耐得住寂寞,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为当地的发展贡献了民大的力量。“实践长才干,历练出人才”。立足新时代,母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解放思想、凝聚共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绘就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画卷。作为民大的一员,我们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敢于担当,压实责任,当好新时代的追梦人。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将自觉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认清当前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主动谋划,精准定位,坚持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落到实处,持续在各种风浪挑战中保持战略定位、强化实干担当、努力奋进作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75年来,家国情怀浸润了一代又一代民大人的心灵,引领一批又一批民大学子义无反顾地奋进在爱国奉献的道路上。一代代民大人以家国情怀书写了学校发展的辉煌篇章,以家国情怀承接爱岗敬业的责任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姚占宗,青海门源人,中共党员,2015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目前就职于中共果洛州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