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轻拂天山北麓,石河子这片戈壁绿洲上,雷锋的名字如暖阳照耀着石大师生的心田。这位 22 岁英年早逝的英雄,以“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历经 60 年风雨,依旧在新时代闪耀着光芒。值此学雷锋纪念日,我们站在兵团精神的传承高地,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深感雷锋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更是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指南,在边疆教育的热土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雷锋精神与兵团精神相互滋养,共同铸就了边疆儿女的精神丰碑。在石河子大学校史馆,军垦文物与雷锋日记遥相呼应,讲述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上世纪六十年代,兵团战士在天山南北艰苦创业,《雷锋日记》中“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的箴言成为他们建设边疆的精神灯塔。雷锋的敬业态度、奉献品格与艰苦奋斗精神,与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坚守相互映照,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强的育人力量。通过“精神谱系寻访”活动,学生们在雷锋纪念馆与军垦第一连之间穿梭,深刻体会到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的紧密相连。
当社交媒体热议“躺平”,精致利己主义抬头,雷锋精神如同大漠胡杨,为青年提供着坚定的价值导向。这种导向并非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依托“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起的全方位育人环境。在《兵团精神与时代新人》课堂上,VR 技术让学生“亲历”雷锋的奋斗岁月,虚拟仿真实验则让他们“参与”兵团战士的壮举。这些创新实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2024 年暑假,石河子大学 374 支社会实践团队 5700余名师生奔赴南北疆,医学院“白衣雷锋”志愿服务队在喀什地区筛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时,不仅带去了先进医疗设备,更用维吾尔语版《雷锋故事》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正如在托云牧场帮扶的博士生李岩所说:“当我们帮助柯尔克孜族牧民搭建电商平台时,分明看到了新时代的雷锋车在帕米尔高原飞驰。”这些生动实践印证着:雷锋精神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破解现实问题的金钥匙。
石河子大学构建了“三维一体”育人体系,将雷锋精神与兵团精神深度融合,既注重理论高度,又强调实践温度。在专业课堂上,水利工程案例教学融入雷锋“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观,农学实验课则结合兵团技术创新阐释时代内涵。文化浸润层面,“雷锋文化月”与“军垦文化节”联动,形成品牌效应,图书馆推出的“精神谱系”专题书架,吸引着学生们在字里行间感受精神的温度。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雷锋精神与兵团精神不断与时俱进,创造性转化。信息科技与技术学院开发出“雷锋数字人”交互系统,让青年与虚拟雷锋进行思想碰撞;化工系师生则研发棉秆生物质能源技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助力“双碳”目标。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传承了雷锋精神,更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使命下,这种精神传承更显重要。2024 年春季学期,石河子大学启动“雷锋·兵团精神浸润计划”,组织多民族学生共同参与“兵团母亲河”保护行动。在玛纳斯河畔清淤劳动中,各民族青年在劳动中携手共进,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最生动的写照。
三月的新疆,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在全国学雷锋活动月中,无数青春身影在天山南北播撒着精神火种。他们是科研攻关的“科研雷锋”,是守护生态的“绿色雷锋”,是传授文化的“文化雷锋”。这些新时代的“雷锋”告诉我们:当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当兵团精神与雷锋品格相得益彰,就能在边疆谱写出最动人的青春乐章。雷锋精神,永远年轻,永远与春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