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家人指尖采血 的痛苦,我就在思考,能不能让糖尿病人群的日常检测变得更为简单、 更加人性化?”从这一发自内心的愿望出发,机电工程学院的康思博走出了一条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太一样的道路, 也让他发现人生其实可以拥有很多种不同的选择方向。制定大学“三目标”大学本科选择就读于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主要源于康思博内心深处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渴望。 “上大学前,我就已经习惯记录生活之中的痛点。”康思博坦言。 高中时的食堂排队效率低下、 教室灯光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曾让他深感无奈, 彼时的他空有想要解决问题的决心, 但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他只能将发现的这些问题默默记在心里, 希望未来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将其一一破解。 年少时未能解决的难题,在他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迅速转化成了驱使他不断学习摸索的强大动力。
初入大学, 康思博便为自己制定了清晰且富有挑战性的规划:学好专业课、选准研究方向、组建跨专业复合型团队。在他看来有的放矢、 始终带着问题找答案,比盲目学习更有效率,更能获得成就感。 他曾尝试设计智能灯光调控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感知教室人数, 自动调节照明区域,这一构想来源于曾经的困惑,也成为了后来他参与实验室项目的灵感来源。 当现实的专业知识与过往的难题建立起跨时空的连接时, 康思博找寻问题和解决方案的道路也逐渐走向了正轨。 他深知,大学不仅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 更要通过创新来及时回应时代需求和社会关切。 在他看来,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身价值。
抓住那些“关键点”
在学校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影响下, 康思博积极投身于各类竞赛, 并将“以赛促创”这一理念深植于心。 他认为,参与创新创业竞赛不仅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绝佳途径, 还能为未来的创新创业之路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事实证明, 竞赛也确实成为了他成长路上的关键助力,极大地开拓了他的眼界,让他在自身专业背景的基础上有了更多方向的延伸。
源于对家人患糖尿病采血的切身之痛,康思博一直紧密关注相关行业动态。一次偶然的机会, 康思博了解到呼气丙酮监测对糖尿病诊断和病情监测的重要意义。 这一发现让他兴奋不已,在与导师赵治华老师交流后, 他得知导师在相关方向有着深入研究, 这为他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也坚定了他投身相关科研项目的决心。 2024 年,他的项目《面向呼气丙酮监测的糖尿病智能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发》获批国家级大创计划,并吸引了多家医疗企业的关注。
从实验室成果到创办郑州糖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挑战杯”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为了他的关键转折点。 比赛中,评委提出“技术要实现产业化”的建议, 让康思博和团队成员再次抓住了关键所在。 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努力,公司正式成立。 创业之路尤为艰难,技术难题成为了公司发展的最大阻碍。 仅仅为筛选出灵敏度最高的传感器材料, 康思博和团队成员就测试了 12 种金属氧化物,累计实验超 200 次。“最终是在一次深夜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了响应信号异常稳定的材料, 才攻克了困扰我们已久的材料瓶颈。 ”康思博笑着说。
成为团队“粘合剂”
团队成员们都是与康思博从竞赛时一路走来的伙伴, 不同专业却志同道合的他们组建了一支复合型团队。 除了所学专业的不同, 成员们还有着不同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 沟通便成为了彼此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为了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理解与协作, 康思博每周都会组织大家召开组会, 讨论各自遇到的问题, 然后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 渐渐地,在一次次交流中, 大家变得越来越有默契, 团队凝聚力也不断增强,逐渐发挥出了多学科融合团队的优势。
相较于竞赛时期,由竞赛团队成员产生的公司核心骨干们在创业初期面 临 了 更 多 的 难题。 在简陋的办公室里熬夜修改方案、 为了推广产品四处奔波、 精打细算每一笔财务收支, 成为了康思博和公司核心骨干们打牢公司根基的工作日常。 尽管目前公司产品尚未落地,技术研发仍面临挑战, 但是怀揣着将智能医疗技术推向市场的共同梦想, 他和团队成员都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们的愿景是‘让每一口呼吸都变得有意义’。 ”康思博表示,他们打算在取得医疗器械资格证书后, 再进一步考虑融资等事宜,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亲历者和实践者, 康思博深有感触:“创业初期最需要的是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比如工科生缺乏商业思维, 而经管类的同学又缺少技术支撑,但大家各自都有擅长的领域,我要做得更多的是将不同学科背景成员融合在一起,将他们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如果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更多校企联合导师的帮助,将极大减少试错成本。 ”同时,康思博认为公司的起步初期要主动寻求资源,不断开拓市场,“学校的竞赛平台、导师人脉都是‘隐形金矿’,关键在于敢想敢闯。 ”
兼顾学创“两砝码”
拆分康思博的大学生活, 不难发现他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 白天上课、晚上实验、周末跑企业洽谈合作。 对于“如何兼顾学业与创业? ”这一问题,他的答案是 “以实践来反哺理论”。 例如,《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中涉及的信号放大技术, 被他直接应用于血糖监测系统的优化; 而公司在运营中遇到的有关财务管理的问题,又促使他自学《创业法律基础》等课程。 这种学以致用的态度推动他在本科期间发表 2 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参与申请 22 项知识产权,成果涵盖传感器结构、算法模型等多个领域。 “课堂知识是基石,但只有投身实践,才能搭建起创新的大厦。 ”他这样形容自己的成长逻辑。
当被问到本科毕业后是否会直接投身到创业的浪潮中时, 康思博说:“我觉得学习对我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我希望能够攻读医工交叉方向的研究生, 从而进一步地优化传感器精度, 推动我们的产品通过医疗器械认证。 在创业方面我们也不会松懈, 希望把呼吸测血糖的仪器优化好并推广开来, 真正服务广大患者, 让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
探索的执着、突破的果敢、闯荡的勇气, 拥有敢闯敢干劲头的康思博从校园实验室出发,跨越了重重障碍,踏上了创业的征程。 从最初单纯的一个愿景到走上创新创业的舞台, 他希望让每一口呼吸都变得有意义, 他的经历也告诉每一位大学生人生的意义与风采可以由自己来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