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报》

以云推云 以美种花

记2024年“瑞华杯”十佳大学生获得者连云涛

作者:刘雯静  冯丽  刘宇童    
2025-04-15     浏览(44)     (0)

连云涛作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和兵团青年宣讲团骨干,在服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过程中,通过美育培养文化传承之花,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以云推云,用真诚和奉献浇灌美丽的希望之花。他积极投身非遗传承和文化输出,努力将美育教育落到实地。


采访开始时,连云涛刚刚下课。几乎整个十一月,他都在校外培训,虽然是在忙碌中抽出时间,但他依然从容不迫,声音温和而沉稳,既有着云朵般的柔和,又有着波涛般的力量。无论是作为我校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服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以美育培养文化传承之花;还是作为兵团青年宣讲团骨干成员,前往14个团场、3个街道和各学校宣讲,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连云涛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人如其名”的真谛。

久久为功,凝水为云

“没有一朵云一开始就是一朵云。”连云涛的本科生涯,就是缓缓地将自己织就为一朵云的过程。他的成长始于细微不可见的水汽,于广袤天地间默默积聚,静待腾空成云的时机。本科期间,他积极寻找各种机会锻炼自己,他参加了全国共青团学校新媒体工作研讨培训班、省第十三期青马班,曾任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等职务,在学生社团工作中身兼数职,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且以综测第一的成绩获得推免资格。

研究生期间,连云涛积极把学术研究与实践需求结合。他围绕艺术在乡村振兴领域的运用,独立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研究内容被国社科重大项目纳为重要成果;他在“挑战杯”“大艺展”“大学生讲思政课”等竞赛中获20余项国家级、省级奖项;他拍摄的聚焦乡村振兴纪录片,被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国家乡村振兴局选用展播……正如水汽在冷空气中缓缓凝结,他的学习习惯与智慧也在这些比赛的挑战与磨砺中慢慢固化,形成独特的自我。

回忆起自己参加的众多比赛,连云涛表示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连云涛带领团队来到苏州,采访“四经绞罗”织造技艺传承人周家明,这个用22年复原了马王堆汉墓代表性四经绞罗织物“耳杯菱纹罗”的匠人。四经绞罗组织结构复杂,必须使用手工织造,即使在改进了木机之后,每天最快也只能织造5到10厘米,人力、资金消耗大。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传承这项技术,尽管面对语言沟通不顺畅、技术精髓难以理解等难题,连云涛团队却更加坚定了记录“四经绞罗”织造技艺的决心,全力以赴地投入纪录片的制作中,力求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给世人。

真诚相待,以云推云

经过大学四年的积累,连云涛腾空成为天空中自由飘荡的云,从东部毅然飘往内陆。2021年,他主动放弃直接推免资格,成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辗转三千多公里,从南京出发来到天山脚下。连云涛在家乡读初中时,前来支教的地理老师用游戏的形式帮助他们记忆知识;大学时期,他也听过很多学长学姐讲述的感人支教故事,支教的种子早已在他心中牢牢种下。他解释道:“我想选择一条有意义的路,艺术是比较感性的,但是艺术也不能脱离实际。去支教不仅能帮助他人,也是对自己思维方式的锻炼。我认为支教,就是用仅仅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美育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真诚互动、互相滋养的过程。”他回忆道。刚刚到新疆时,连云涛也有着初出茅庐的局促与青涩,他效仿着初中时支教老师教授地理的教学模式,但学生的内向和沉默使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后来,他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余时间开设了“艺术科普小课堂”,自费为独臂女孩雅馨购买画材,教她感知色彩。渐渐地,内向的馨雅逐渐开朗,师生关系逐渐亲密,其他孩子对绘画创作也产生了兴趣,一颗颗艺术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扎根、生长,连云涛的授课也更加自信、熟练。他笑着说:“只要真心相待,孩子们就会用自己的成长回馈你的付出。”这正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点亮一个灵魂。

云飘四方,落雨种花

且以青春赴山海,轻舟无惧万重山。连云涛这片云,除了在支教活动中慷慨倾洒自己的甘霖,同样还追逐着奉献的天空———他积极投身志愿服务,飘洒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地方,浇灌美丽的希望之花。

为了传承兵团精神,追寻军垦足迹,连云涛于2021年11月下旬前往老军垦家中进行寻访活动。他走近新疆建设兵团,探访在祖国戈壁滩上屯垦戍边的退伍老兵,聆听他们的故事。

连云涛拜访了一群来疆近八十年的老兵,老人们按照他们那个年代的叫法,亲切称呼他为“新知青”。“老兵们刚来援疆时,新疆盐碱地种不了粮食。他们要建设水库挑水洗地,当地缺少工具,战士们就用手挖,捡木棍把土拨开,再挑走。”连云涛的声音变得低沉,“戈壁滩上住宿条件差,他们就挖地窝子,住在洞里。晚上有狼出没,上厕所也得几个人一起去。”这些往事在连云涛的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他将所述整理成视频和文字作品,以传承军垦前辈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得到了当地媒体的宣传报道。

连云涛所做的不只是服务边疆、奉献民众,还有文化输出、非遗传承。在成为兵团青年宣讲团骨干成员后,他的主要工作是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文化自信。连云涛将自己导演拍摄的非遗微纪录短片转化为课件,链接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的视频资源,在五家渠第三小学、奇台农场中学、红旗农场三台学校策划了 “非遗纪录片展映小课堂”,让学生们通过观看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突破时空的局限,感受“守艺人”传承传统文化的挚诚。

“美育教育不能片面,不能只在我支教的一个学校进行,要在全师所有学校中进行”,连云涛为自己这一心愿倾注了心血,努力将其落到实地。他被抽调到第六师团委期间,助力服务单位搭建新媒体工作矩阵,帮助服务单位持续深化“互联网+共青团”阵地建设,同时联合市内学校新媒体公众号、当地电视台、报纸行业共同宣传创新做法、美育内容,扩大美育教育范围,努力做到以美育人,美美与共。

最后,连云涛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座右铭,需要“登高望远”,更需要“脚沾泥土”。他正是那朵既高远又接地气的云,既有着登高远望的志向,不断追求知识与视野的拓展;又脚踏实地,深入实际,以满腔的热情将教育、爱与奉献融入每一个细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