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央财经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校报》

外国语学院: 语财同行 逐梦未来

2025-04-11     浏览(29)     (0)

外国语学院重视教学质量,注重师资培养和制度建设,采用“语言+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课程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强学生激励机制,培养学生运用外语开展国际传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在“十四五”期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外国语学院设有英语(财经英语)、日语(财经日语)、翻译(财经翻译)三个本科专业。其中英语(财经英语)和翻译(财经翻译)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秉承“语言 + 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既精通外语,又具备扎实财经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党建引领

学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统筹推进大学生公共外语教学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学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进党建工作和学院各项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学院按照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集体讨论,不断健全完善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先后修订《外国语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外国语学院“三重一大”制度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为提升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质量保障能力

(一)质保理念和质保机制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院坚守教育初心,潜心立德树人,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穿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办学治院的各领域各环节。秉承“语言 +财经”的专业特色,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文化基础,广博的财经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财经外语人才,形成了外国语言文学和经济管理类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支撑的教学与科研体系,在教育强国建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贡献力量。

构建质保体系,完善评价机制。学院建立了由院、系部、课程组构成的教学体系,并成立了教学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等质量保障机构,构成了确保本科教学质量的组织保障;制定了一系列覆盖日常教学运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提高了本科教育教学水平的制度保障;完善全方位评价反馈机制,通过教师自评、同行互评、院领导评课、督导组评课、学生座谈会、教师交流会等全方位、多层次的过程保障,确保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激励高水平教育教学。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日益优化,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能够满足高质量本科教育教学开展的需要,教师专业背景多元,包括文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为跨学科、跨文化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院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授占比达 100% ,人均 232 学时 / 学年,越来越多的高水平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保障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质保效果

在专业教学方面,学院持续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明确培养目标,改进课程体系,实现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有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学院近五年学生评教平均分持续升高,英语专业四级通过率超全国通过率平均 40 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升学率超过 60% 。

在大学外语教学方面,为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学院深化大学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大学外语课实行分级、多模块、多元化教学。其中,大一年级开设 8 学分英语必修课程,分两学期修读,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模块和大学英语提高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的学生修读《大学英语读写》和《大学英语交流》课程;提高课程模块的学生除了修读《大学英语交流》课程外,还可以在每学期修读 1 门发展课程,包括通用英语类、专门用途英语类和跨文化交际类共 14 门英语类课程。完备的课程设置提升了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近年来,学校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优秀率呈现整体提高的趋势。

教育教学水平

深入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 ,“三进”工作及外语教学实践。学院高度重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工作,在相关课程教学安排、教学大纲修订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予以特别支持和保障。外语专业课程以融入课堂教学为主,《分析性阅读(1- 4)》《基础英语写作》等课程以并用教材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英语演讲》《英汉 / 汉英笔译》等课程以主干教材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另外,针对 2024 级的培养方案,特别增设《理解当代中国(1、2)》课程;大学外语课程以《英语读写教程》为指定自学教材,自学效果通过英语发展课程和大学英语交流课程予以检测。另外,除自主学习外,部分课程如《财经报刊选读》《英汉互译》《英语演讲》,也将其融入课堂教学。近年来,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市“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外语能力大赛等竞赛,成绩显著。共 29 人次获得国家级奖项,79 人次获得北京市级奖项,4 人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以课程和教材为抓手,构建一流育人体系。学院围绕卓越外语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和方法打破学科界限、专业壁垒 , 打造一流课程建设体系,1 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 门课程获批“十四五”校级一流本科课程,2 门课程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件”。同时,学院将教材建设列入重点工作范畴,设立教材专项经费,积极支持和培育教师教材出版。近5 年共出版教材 10 部,其中 4 部教材获学校“十四五”本科规划教材立项。

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不断探索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劳动实践周创新创业专题等提升师资队伍指导学生从事创新创业项目的意识与能力。邀请企业专家进入本科生课堂,完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引导学生树立“外语 + 财经”复合型人才的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运用外语开展国际传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意识。

近5 年,学院共申报55 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8项通过立项、28 项顺利结项,其中包括 6 项国家级大创项目、11 项北京市级大创项目。在“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论文竞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暑期社会实践等比赛和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化基础、广博的财经知识、娴熟的翻译技能和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具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精英人才。

完善课程体系。一是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现“语言 + 财经”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发展与培训。一是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学培训等,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二是设立配套资金,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分享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

学生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课外语言实践、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在综合测评中得以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

“十四五”建设期间,学院立项建设“十四五”校级一流本科课程 10 门,获校级“十四五”本科规划教材立项4 部,获得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件”2 项。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共获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立项 11 项。在教学方法研究方面,获学校本科教学方法研究项目 3 项。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获得 6 项国家级大创项目,11 项北京市级大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