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研究型学院为建设目标,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团队的专业优势,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学校快速发展要求,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坚持产学研互动发展。
坚持深融互促,加快构建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发展新格局。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 “党建引领、学科驱动、产教融合、文化赋能”的发展路径,构建 “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推动党建工作与新能源、新材料、文物保护材料领域深度融合,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是以人工智能为突破,推进教育教学新生态。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为契机,制定整改措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AI赋能教育教学新模式,统筹课程思政建设,培育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育专题项目,打造智慧课程。加强优质课程教材资源建设,为培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深化培养改革,提升育人质量。以培养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优化两类学位培养体系。对学术学位研究生推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强化基础研究考核;对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校企双导师 + 项目制”模式,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开展“精品课程教材三年行动”,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优博论文培育库,构建全链条、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加强创新实践,助力学生成长。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双创学科竞赛,力争在省级及以上赛事中再创新高。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机会,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升学就业指导服务,精准助力学生发展,确保学生升学率和就业率实现新突破。
坚持引育并举,持续打造材料学科人才高地。一是拓宽引才渠道,加强人才培育。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引培模式,提高国家级人才在师资中的比例,提升人才队伍整体质量。为人才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落实奖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人才效能最大化。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扩充学院青年教师及博士后队伍规模。二是持续发挥激励机制,发挥科技团队的专业优势。学院将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聚焦于服务创新人才团队,强化对青年人才的政治引领,支持青年人才勇挑重担、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及学校发展需求。以学科建设为牵引,推动团队完成目标任务,瞄准大成果、大平台、大项目,构建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全新体系,充分激发学院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坚持科研转化和服务地方发力,不断强化材料领域科技力量。一是服务科技强省建设,助力创新发展。围绕国家“双碳”战略和“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结合陕西省能源大省与文物大省特色,在能源高效利用与碳减排技术、碳汇能力提升与生态修复技术、壁画与彩绘陶器修复保护、革命文物与档案修复保护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推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深度融合,促进能源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积极推进与陕西现有相关研究平台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二是争取科研项目,创造优质成果。学院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项目与奖项,力求在科研项目数量实现大幅增长。推进科研平台实体化建设,提升有组织科研效能,精准分析团队及教师特点,做好重大重点类项目和科技奖励申报的动员与培育工作,力争在 ESI 排名和中国软科最好学科排名中持续攀升。
人工智能在材料学科科研、教学中的应用已从理论形成、向机器学习及生成式学习等方向发展,并日趋成熟。如钙钛矿薄膜制备工艺中,AI赋能将实验效率提升3倍;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对话式交互学习设计原理,并通过数据支持梳理论文;与企业开发合作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加持,使固态电解质筛选周期大大缩短,相关成果已进入中试阶段。学院不断加强AI赋能材料学科的研究和引导,产多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