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北师范大学 - 《西北师大报》

躬身杏坛育人才,立根西北赤子心

——记西北师范大学退休教师马正学教授

作者:□  生命科学学院  金乐尔范茹马涛    
2025-04-15    


在西北师范大学的授课教室里,常见一位精神矍铄、手提黑色人造革包的老人,他便是退休11年后、仍耕耘于学校教学督导的马正学教授。2024年6月下旬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们与马老师在学校核桃树下进行了深入访谈。

作为甘肃平凉市崆峒区人,马正学于1978年从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留校从教35载,成绩斐然。他主讲动物生物学课程,2010年获得甘肃省精品课程,多次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教学优秀奖。他心里装着学生,2005-2007年期间两次获得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心目中“我最喜爱的教师”称号。自2013年退休以来,他的听课记录超过2000学时,指导过的青年教师多达千余人次。寒来暑往,日复一日,他步履坚定,神色专注。

痴心不改育桃李

教室门被轻轻推开,同学们循声望去,惊讶地发现,这节课的老师竟被几个男生用担架抬了进来!这位在担架上笑眯眯的老师正是马正学教授,这是他受伤的第十天。时光倒转至2012年11月26日23点,临近退休的马正学教授在结束了一天的教学工作后,在微暗的楼梯间不慎踩空,重重地摔倒在地,剧烈的疼痛从腿部席卷全身,经医生诊断,股骨颈已经断裂,需要接骨疗伤静养。期末将至,卧床治疗的马老师心系学生学业,于是瞒着妻女,趁着夜色让男生用担架偷偷将自己抬进教室。就这样,马正学教授在担架上完成了他动物学专业教学班的“一堂特殊的课”。

从教三十五载,马正学教授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无论是在三尺讲台、宿舍食堂,还是在田间地头,他都倾尽全力,用仁者的情怀和智者的智慧,教导一届又一届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在崆峒山进行生物标本采集时,他严于律己,心系他人,视学生安危为己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师者的责任和担当。“上山我带头,下山我殿后,这是规则。”数年间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中,马老师始终坚持这“带头-殿后”原则,数十年的教学工作,从未出现任何差池。在山上勘探间隙,马老师还时常帮助山中的居民,带着学生一起干农活,传递着温暖和欢乐。这些小小的善举,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师魂的力量。

脱贫攻坚泽陇原

古稀之年,他内心坚定如磐,满载社会完善之愿。退休后,他从未停下脚步,曾参与国家环保部科研项目《蝴蝶观测与甘肃样区生态环境评价》及《甘肃民勤地区昆虫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项目》子项目负责人,用时6年完成了相关课题并结项。自2017年起,他依托甘肃省老教授协会、西北师大老教育工作者协会等多个部门,集结了20余名省内知名的种植和养殖专家,组建了科技扶贫专家团队,不辞辛劳地深入省内会宁县、环县、礼县等地,投身于教育科技扶贫工作,为乡村农业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面对土地贫瘠、气候干寒的恶劣环境,马老师和他的团队并未退缩。一位老大娘拿着干瘪的菜叶,焦急地询问:“专家老师,您给俺瞧瞧,这菜叶子怎么种出来就是发黄呢?”马老师接过菜叶仔细检查,“这菜叶应该是受冻了,不过不要紧,我们正在推广大棚种植技术,盖上塑料膜,就像给菜罩上小棉袄,保证菜叶长得新鲜又健康。”马老师含着笑意的话似有魔力,拂去了大娘的焦急无措。仅在会宁县大沟镇,马老师就撰写了三万余字的生态农业资源产品和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调查及分析报告,制作了40多件生态标本,为当地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宝贵的依据。马老师的无私奉献如同春风化雨,不仅为甘肃的脱贫攻坚战添砖加瓦,更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情系未来爱少年

阳光斜洒在孤儿院的院子里,斑驳树影挂在孩子们欢快的笑脸上,这时,院门口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孩子们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玩具,争先恐后地朝老师跑去。有的紧紧抱住老师的腰,有的把头埋进老师的怀里,还有的用小手紧紧抓住老师的衣角,“马老师又来啦!”一声声稚气的声音中,是喜悦和激动,更是信任和感恩。

被孩子们的热情所感染,马老师眼睛湿润,回忆起第一次来到崇德孤儿院的时候,本该无忧无虑的孩子们的眼中满是怯懦与警惕,家庭的破碎、生活的艰苦、学习资源的匮乏……种种阻碍像压在孩子们身上的一块块石头,也更像是扎在马老师心中的一根根芒刺,他当时就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帮帮他们!”

“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马老师即使退休,他也一直情系下一代。深入基层、城镇、街区,马老师带着大学生志愿者投身于“崇德孤儿院”和“四点半学校”,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生命价值——用关爱去温暖生命、用初心去担当责任、用智慧去哺育新苗。

“我欲乘槎,直穷银汉,问津深入。”黄河母亲,孕育了一代代求真务实的时代栋梁,马正学教授正是其中杰出代表,近五十年的科研探索,躬耕教坛,献身慈善,点点滴滴展现的都是老人的方寸匠心和坚定信念。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我们莘莘学子要向马老师学习,坚持实践、追求卓越、探求真理,以务实求真、勇于创新之志投身科学教育、国家发展,实现自己的终极人生目标!

(指导教师:马春梅柴繁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