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湘南学院 - 《湘南学院报》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作者:□曾天雄  葛晓玥    
2025-04-15     (0)

文章强调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整体效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同时,文章还指出,我国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面临挑战,需要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建设,以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阅读原文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与核心支撑,深刻影响着产业升级的路径与节奏。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成果得以实践应用、价值实现的重要舞台,促使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理论构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这一重要论述,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整体效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活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孕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迅猛发展,逐步融合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之中,并通过优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进行资源配置,已然成为驱动全球各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些新兴数字技术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创新潜能,有力推动了生产率的显著提升。

尽管如此,我国在部分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内仍面临“卡脖子”挑战,尤其是在高端芯片研发、航空航天技术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相较于国际顶尖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强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将推动教育公平深度融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个层面与环节。要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抢占科技先机,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发挥人才是创新的主体作用,针对地区发展实际需求与优势产业特色,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人才吸引与培育政策,提供实质性的资金支持和奖励措施,以强化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从而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能否成功转化为产业应用,并充分释放其蕴含的经济价值。而产业创新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核心任务不仅在于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更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确保科技创新成果能够顺畅地融入产业链,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我国在推动产业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024年,我国创新指数排名全球第11位,技术交易持续活跃,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工业机器人等高端产品的产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显著增强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中的国际竞争力。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仍然面临转化效率较低、智能化升级滞后、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尚需进一步加强等挑战。因此,一方面,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在谋划发展思路上下功夫,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想方法,传统产业不断呈现“老树开新花”的生动局面。传统产业应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不断满足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开拓高端市场,实现价值链的跃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速迈进。另一方面,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精确识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通过建立新兴领域的主动发掘与前瞻性筛选体系,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蓝图。强化创新基地的建设,借助创新型企业、顶尖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构建汇聚人才、资源、项目的创新高地,占据竞争制高点、塑造新优势。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消除阻碍成果转化的体制与机制壁垒,为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提供坚实的支撑平台,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高速公路”,为科技创新构建更优生态。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互为动力、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紧密关系。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科技创新通过研发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不断突破传统产业的边界,为产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科技创新的成果需要通过产业化的过程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科技创新是驱动产业创新的强劲引擎,产业创新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与支撑。当前,科技创新各阶段的衔接不够紧密,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过程存在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进程。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的关键途径。

一方面,要把握好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积极落实工业领域的碳达峰目标,加速推进关键行业的绿色化转型升级,完善绿色制造的标准体系,创建绿色工厂和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加速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激发产业升级的新动能,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转型,深度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全方位、深层次融合。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代表未来趋势的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生态,提升整个数字产业集群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从而形成运用“数字化+人工智能”全面“武装”全产业链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连接需求与供给的桥梁,是创新资源整合与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具备推动创新的强大驱动力。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最了解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应成为技术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要推动形成企业引领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促使政府、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及科研机构等多元创新主体充分利用各自专长,构建出产学研紧密协作的高效创新协同体,打通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通道,从而下好“融合棋”,实现“1+1>2”的效果。

扬帆起航正当时,砥砺奋进谱华章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双轮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时代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定能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坚定。

(本文作者曾天雄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研究员,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葛晓玥系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1FDJB0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