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大多数人眼里,今年的3月31日只是三月里再平凡不过的一天,但大家没有发现的是,这一天竟还是个快要被现代人遗忘的传统节日——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这个曾经与春节、中秋并重的传统节日,正一天天地在都市霓虹中逐渐褪色,如同飘落在流水中的花瓣一般,带着远古的诗意流向了记忆的深处。
当工业化浪潮席卷而来,传统节日体系遭遇了现代时间制度的解构,上巳节不出意外地被人们推到了记忆的角落。当樱花大道挤满拍照的年轻人,当春游露营成为朋友圈的标配,很少有人意识到,在这些现代生活场景里,竟还藏着一个失落节日的倒影。其实,在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的人潮中,在贵州苗族“姊妹节”的氛围里,我们仍能捕捉到上巳节的影子。这些古老习俗被少数民族封存在了时光胶囊里,为我们保存着解读文化密码的钥匙。
上巳节又叫三月三、春浴日等,相传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上巳节最初是祛邪求吉的节日,后经沿袭,逐渐演变成亲近自然、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不过,除了游玩踏青,古人还赋予了上巳节很多特殊的功能与属性。
上巳节是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每每提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情人节,大家往往会第一时间联想到七夕节或元宵节。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上巳节其实才是我们最古老的情人节。在《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的吟唱中,我们得以窥见周代上巳节的盛况:清明过后,春光正盛,少男少女们走出家门,在水边相逢,不需要媒妁之言便可约定终生。所以,不要再往我们的祖先身上无差别地贴一些“迂腐”之类的刻板印象标签了,因为早在两千多年前,他们就已经如此浪漫了。
上巳节是中国古代的女儿节。现如今,很多人将三八妇女节的前一天,也就是三月七日,包装成“女儿节”,并在这一天向自己的年轻女性亲友送出祝福,殊不知,我们的中华民族其实一直都有自己名正言顺的女儿节。在古代,未出阁的少女平时都是养在深闺,只有在三月初三这天,才可以尽情打扮,出门踏青游玩。上巳节的女儿节属性也成为了很多古代文人笔下的灵感源泉,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写的正是上巳节的情景。
上巳节还是中国的四大“鬼节”之一。上巳节最早出现时,带有一定的巫术与原始宗教色彩,所以这个节日一度与清明、中元、寒衣并称为中国四大“鬼节”。不过,上巳节的很多祭祀祈福类习俗在唐代以后逐渐变冷,并逐渐被并入清明节。其实,“巳”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有胎儿的意思,象征着新生。我猜想,古人于此日祓禊祈福,应该不是畏惧死亡,而是以敬畏之心,将死亡纳入了生命的年轮。
有人说,消逝的节日如秋叶凋零,本是天地常理,但在我看来总有一些事物不该随波逐流。上巳节就是这样一个传统节日,值得我们去记忆、去感悟、去升华。或许我们该重启某种仪式:在三月三的午后,捧一卷《诗经》坐在湖畔,任春风翻动书页,便算是续上了这中断多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