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处长 胡军教授:
聚焦学生全面发展明确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应明确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要基于OBE理念,加强教育教学顶层设计和课程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五育并举”,积极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系统梳理音乐舞蹈特色课程思政元素,把课程育人理念贯穿教案修订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优化课程内容强化育人导向。要坚持“德艺并进、通专融合”育人理念,深度融合思政元素与艺术教育,积极培育建设“行走的思政课”“红巷里的思政课”“音乐厅里的思政课”等一批思政课品牌,积极探索“思政+艺术”融合型思政课堂,确保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紧密关联,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讲育人”的课程育人体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孙燕教授:
思政课建设要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推进。思政课必须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确保思政课内容紧跟时代步伐,且善于在全球坐标中解读强国之路的艰辛探索,使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理解其背后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在历史长河和全球风云中把握“中国之理”,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思政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吸引力。要敏锐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精准回应学生的现实关注点、思想困惑点、理论渴求点和内心需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紧跟时代发展,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引入课堂,多角度、多样态展现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与变革。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有效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使教学更接地气、更有生气。
音乐学系教师 袁利军教授:
落实课程思政改革要求。教师应认真落实教书育人主体责任,紧紧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等重点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有关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战略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将思政和学术双融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德艺双馨、素养宽厚的拔尖创新音乐舞蹈人才。
努力做学生德行榜样。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人生规划,教师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使命,以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师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引领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激励学生成长为有道德、有品质、专业过硬、追求进步并勇于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 王斌:
构建全方位心理健康工作格局。大学生面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较大,通过全覆盖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心理观念,增强学生抵御挫折能力和心理弹性,能为其学业进步和未来生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作用,教职工应树立“人人都是心理健康守护人”的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实习、管理服务等工作中多关注学生心理状态,解决学生心理需求,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生生活、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形成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员全方位心理育人格局。
以发展型资助助力学生成长。通过经济援助、精神激励、能力提升等方式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既是民生工程又是民心工程。要在解决学生生活之忧的同时,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在精准资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型资助,将静态资助与动态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己育与他育、校育与家育相结合,激发学生自信心进取心,提升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形成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徐凤萍副教授:
全方位守护学生心理安全。“心理育人”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易出现心理困扰。学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开展了“5·25”心理健康宣教月系列活动,举办了专家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沙龙和音乐治疗工作坊等专题活动,构建了涵盖宣传教育、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等各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全过程全方位守护好学生的心理安全。构建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不断优化心理育人机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持续推动音乐教育、音乐治疗、舞蹈治疗等学科专业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互融互促,依托音乐治疗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构建富有武音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钢琴系教师 罗巍副教授:
转眼投身教育事业已有二十年了,随着教育经验的积累,我越来越深切感受到教师这份神圣职业沉甸甸的责任,也深深体会到,教师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同样关键。作为音乐院校的专业教师,因专业教学和艺术实践的关系,我和同学们接触多,师生关系也很亲密,应该在“三全育人”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面对紧张的学业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大,在平时的教学和实践指导中,我一直把学生当成家人朋友,主动关心他们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对于情绪状态不稳定的学生,我会主动鼓励开导他们,向他们分享我的人生经验,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烦恼,用爱和耐心驱散他们心中的阴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