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轨梁厂一号生产线上,为某高等级铁路轧制的一支支百米高速钢轨,快速通过探伤检测区,接受超声波探伤设备的严格“体检”。在这看似平静的生产场景背后,是一位探伤技术人员带领团队创造的行业奇迹——2024年至2025年一季度,5万余支钢轨探伤检测无漏报,用户满意率100%。这位“幕后英雄”,就是轨梁厂优秀青年科技人员、轧钢一部无损检测区域技术主办张晓军。
精益求精匠心独具
2008年,张晓军从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工程专业毕业,怀揣着对钢铁事业的热爱加入包钢。初到探伤岗位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钢轨探伤检测工,每天的工作就是用超声波和涡流设备为钢轨“体检”,但很快,这位年轻人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技术敏锐度。“探伤工作就像医生看病,设备是我们的听诊器,但更重要的是‘医生’的经验和判断,工作中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张晓军常常这样比喻自己的工作。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在工作中不断发现技术改进的空间。
2024年初,轨梁厂一号线检测中心的码盘轮频繁出现偏转掉道问题,不仅导致生产中断,昂贵的码盘也屡屡损坏。面对这一棘手难题,张晓军没有简单地选择更换部件了事,而是深入分析问题根源。通过对码盘轮材质的系统研究,他大胆提出使用价格更便宜的替代材料。这一改进不仅有效保护了码盘,提升了15%的作业率,每年还为企业节约维护成本80余万元。
攻坚克难冲锋在前
在同事眼中,张晓军是出了名的“技术控”。2024年设备中修期间,他连续多日吃住在厂里,带领团队对探伤设备进行全面拆解保养。“那段时间,张工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连吃饭都在设备旁边。”探伤白班班长张文芳回忆说。正是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让该厂探伤设备恢复了出厂精度,为后续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冬季生产是钢轨探伤的一大挑战。2024年11月,低温导致钢轨表面结冰,严重影响检测质量。面对这一季节性难题,张晓军带领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设计出鸭嘴强吹风装置。这一创新装置不仅有效解决了钢轨带水问题,还避免了设备刮蹭风险,使冬季生产效率提升20%,每年减少人工除冰成本50万元。
“张工的创新从来不是纸上谈兵,他总是能在生产一线找到最实用的解决方案。”轧钢一部部长李强这样评价张晓军。
据统计,近年来张晓军带领探伤班组实施员工自主改善项目54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0万元。
技术创新引领行业
随着中国高铁网络的快速扩张,对钢轨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张晓军敏锐地意识到,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满足新铁标对探伤工序的严苛要求。面对挑战,他带领攻关团队对钢轨横伤、纵伤、斜伤进行系统分析校验,为钢轨轨底涡流探伤的稳定性制定了技术操作标准,这些标准后来成为行业参考范本。
2025年,张晓军将目光投向更前沿的技术领域。通过改进算法、优化信号处理,使钢轨缺陷探伤定位精度提升30%,检测效率提高25%;运用自适应聚焦技术,探伤范围与深度得到显著拓宽。这些成果应用于高速钢轨及海工钢检测后,漏检率降低至0.001%以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探伤工作关系着千万旅客的安全,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敬畏之心。”这是张晓军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他正带领团队向钢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这一更高目标迈进,用技术创新持续擦亮包钢钢轨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