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包钢日报 - 包钢日报

好钢轨 包钢“智”造

作者:□记者  李映雪  通讯员  王慧敏    
2025-04-14    

3月23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我国钢铁行业加快转型升级》专题报道,包钢股份轨梁厂作为典型案例亮相央视荧屏。近日,记者走进轨梁厂智能集控项目现场,沉浸式感受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包钢“智”造,解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创新密码。

在包钢股份轨梁厂工作了20余年的许磊最近有了新体验,过去要在高温加热炉前盯上几个小时,现在只需在智能集控中心看着大屏幕,系统就会自动调节炉温,关键设备还能提前预警。“这活儿干得越来越有科技感了!”许师傅笑着说。

加热炉人工调控危险高、钢坯温度波动大;冷区工序自动化水平低、质量监测反馈滞后;百米轨吊运效率低、安全隐患多……面对这些生产痛点,轨梁厂以《“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为指引,历时五年完成三大智能集控项目,实现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双优化”,人工成本与劳动强度“双降低”,交出一份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的亮眼答卷。

加热炉智能集控:从“凭感觉”到“精准控温”年省300万燃气费

钢坯加热是生产线首道工序,过去依赖人工操作,炉温波动大,加热效果参差不齐,质量难保证。“以前烧钢我们都是凭经验看火候,现在有了‘AI师傅’帮忙,效率蹭蹭涨。”加热区域技术主办孙海龙告诉记者。

2021年,轨梁厂组建项目组,对传统加热炉进行智能集控改造,将AI算法与工业物联网结合,构建“感知-决策-执行”全闭环智能控制系统。多通道红外测温仪、视觉识别系统等“智能助理”24小时“紧盯”钢坯的颜色、状态,大模型算法预测工艺参数,实现钢坯通长温度波动控制在正负30摄氏度以内,不仅质量更稳定,每年还能节省燃气费300余万元,超额完成包钢股份“对标一流”行动吨钢降本目标,为钢铁行业加热炉升级改造树立标杆。

冷区智能集控:98%设备全自动职工“搬新家”笑开颜

走进轨梁厂冷区智能集控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各种数据,曾经分散的20余个操作台如今集中一室,职工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全部工序。大家笑着说:“远离生产线轰鸣,工作环境好了,劳动强度也降低了。”

硬件上,该项目通过将西门子控制器升级为S7-1500,实现控制指令执行的高精度;软件上,为重轨、型钢两大系列产品“量身定制”自动程序,实现98%设备全自动操作,接近西门子全球标杆工厂水平。同时,引入激光测长测速测距、视觉识别、声呐等先进智能检测仪器设备,构建起全方位、实时化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冷区产品缺陷率降至0.5%,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人工成本减少三分之一,效率却大幅提升。”轨梁厂高级技术主管闫良介绍到,扁平化管理降低了协调成本,实现了高效生产。

百米库吊车远程集控:从“二人转”到“单人秀”操作“零碰撞”提效25%

最让职工们津津乐道的,要数百米库吊车的智能化改造。过去,百米钢轨吊运需两名司机同步遥控,稍有不慎便会导致钢轨损伤。2024年,轨梁厂在五家钢轨生产厂率先投用远程集控系统,借助视频监控和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单人精准操控。

“现在坐在集控室就能作业,安全、准确又省力。”操作人员表示。系统还配备自诊断功能,实时监控设备状态,摄像头自动侦测人员闯入,遇到障碍会自动报警,确保操作“零事故”。改造后,不仅缓解了司机紧缺等问题,作业效率还提升25%,守好了钢轨出厂“最后一关”。

智慧工厂的未来:3.5年回本迈向智能化新高度

轨梁厂智能集控项目投入使用后,实现了产线效率、产品品质的“双优化”,人工成本、劳动强度的“双降低”,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的“双升级”,从方方面面节约成本,预计3.5年可实现投资回本。2025年,轨梁厂还将推进上料区吊车、旋流井抓斗等智能化改造项目,为实现全厂大集控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从“人控”到“智控”,包钢股份以创新驱动转型,为钢铁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包钢方案”。这条“智”造之路正助力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