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以来,他连续三年绩点名列计算机科学学院570名同学中的第一名,并取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度学习工程师(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计科12202班的徐康杰向大家证明着这句话的魔力。
自驱作舟,驶向理想彼岸
徐康杰深知大学时光的宝贵,在学业上刻苦钻研,大学期间成绩优异。他以4.6的GPA位列全院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德贵奖学金,并连续三年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就如何有效吸收老师课堂的讲解,徐康杰有自己的方法。“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质的工科专业,仅仅靠原理肯定是不够的,课下的时候我会去寻找一些项目和实战。”徐康杰还会对上课的内容进行扩展学习,在B站或者智慧树等其他学习平台翻阅相关资料或者观看相关视频,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书中案例的原理。
此外,徐康杰还踊跃投身各项学科竞赛当中,珍惜每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在自己专业技术方面得到提升之后,他就开始通过学校发的竞赛文件来瞄准比赛,寻找和自己的方向和兴趣契合的比赛来锻炼自己。当谈及如何在繁忙的学业与紧张的竞赛中寻得平衡时,徐康杰认为,学业和比赛是相辅相成的。“我觉得比赛和上课学习其实就是一回事,那就是提升自己,只不过是方法不同,一个适合聆听式的学习,一个适合实践式的学习。”而明确优先级,合理规划时间才是关键,首先要知道学业是要大于比赛的。徐康杰表示,我们的学业内容应该在上课和一部分分散的课下时间完成,比赛则更需要集中的时间,就更需要像暑假、寒假、周末这种时间来完成。
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中,徐康杰完成了十多项比赛,获得7项国家级奖项及8项省级奖项。不仅如此,他还以第一作者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共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且获2024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在暑假的两个月期间,除了外出参加其他省份的比赛时间,他都留校在实验室进行相关设备的调试、模型的训练以及参数的修改。“有一场比赛规定学生们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主办方给出的问题,为了保证作品的质量,4天3夜里我只睡了十几个小时。”如果说极具毅力的决心支撑着徐康杰继续前行,那么过程中收获的乐趣和成就感则进一步坚定了他前进的步伐。“没有什么是比看着自己养的树开花结果更值得骄傲的。”每当徐康杰看到自己在竞赛中的排名逐渐上升时,那种成就感会进一步强化他的自我驱动意识,让他愿意花更多精力,去不断挑战更高的目标。
耐心掌舵,行稳成长之路竞赛之路
漫漫,徐康杰的竞赛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他参加的第一场比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开始时,徐康杰小组的产品还没有完全做出来,有些机械零件甚至都还没买到,调试也是尝试10次才有1次成功。徐康杰并没有放弃,在剩余不多的时间里天天待在实验室,将各种零件摆在地上,一次一次不断地尝试。他相信只要秉持着耐心,持续付出努力,用心去完善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就一定能迎来转机。在省赛前一晚,徐康杰终于将他们的产品调试到近乎完美的地步。
“我当时去了很多学校和队伍的展馆,感觉他们的作品很多方面都比我们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徐康杰第一次走进大赛的现场。他安慰自己要对付出的努力有信心,这也成了徐康杰以后比赛的一个信念,“努力之后,肯定会有回报。”果不其然,最终他们以省级第一的成绩晋级国赛,并获得了国赛二等奖。如今再回看那段经历,徐康杰由衷觉得,那些耐心付出的日子,那些为了产品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时光,都是无比值得的,它们不仅铸就了比赛的成功,更成为自己大学生涯中一段熠熠生辉、难以忘怀的宝贵经历。
学以致用,投身社会实践
大学期间,徐康杰结合自身实际参与了多项社会实践,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了作为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长江中华鲟保护活动中,徐康杰有幸被授予“中华鲟保护大使志愿书”,徐康杰认为这是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当我伸出手去切身参与时,我真的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充实感。”这些志愿活动不仅让他逐渐形成了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人生观,还帮助他更好地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谈到未来规划时,徐康杰表示还想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视觉方面继续深造,以研究生的身份去面对新的挑战。“老师和学姐学长们都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不会辜负他们的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