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诞辰2170周年。
司马迁于公元前145年出生在陕西韩城。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从二十岁开始,他又漫游全国。他到过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声朗诵屈原的《离骚》;他到过韩信的故乡淮阴,在这里,他搜集了许多有关韩信的故事;他到过曲阜,瞻仰了孔子的墓,还和孔子故乡的一些儒生一起揽衣挽袖,一步一揖,学骑马、学射、学行古礼;他到过孟尝君的故乡薛城,观察当地的民风跟当年孟尝君好客养士间的联系。正是由于司马迁在漫游的旅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存留于人们口碑上的故事,因此获得了许许多多从古籍当中所得不到的历史材料。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民间,广泛接触人民群众,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和认识愈发深入。
公元前104年,四十二岁的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为导向,正式开始写作《史记》。孰料正当他专心致志进行写作时,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到了他的头上———由于他替李陵进行辩护而被关进了大牢。开始,司马迁打算一死了之,后来想到自己正在写作的《史记》,便忍辱负重地接受了腐刑。公元前91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写作。该书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言。
从汉代到今天,司马迁及其《史记》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如柳宗元认为《史记》朴素凝练、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又如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主张对于《史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鲁迅则指出,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郭沫若也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钱钟书更是将《史记》反复阅读,写了五十八则笔记,对其给了很高的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史记》被翻译成多种外文走向全世界。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伉俪曾将《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译为英文即是一例。该传有云:《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逝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杨戴的英文译文为:We,read,in,the,classics! that! if! a! man! is! righteous,!people!will,follow,him,without,being,told;, but, if, he, is, not,, then, no,amount,of,orders,will,make,them,fol-low,him.,This,is,proved,by,the,case,of,General,Li,Guang.,I,found,him,as,unassuming,as,an,ordinary,citizen,,with,no,conversational,gifts.,Yet,when,he,died,,his,sincerity,and,honesty,had,so,impressed,men,that,,whether,they,knew,him,or,not,, all, mourned, for, him.,The, proverb, says:, The, peach, and,plum,trees,cannot,speak,,yet,a,path,is,trodden,out,to,them.,AndOtrivial,as,this,remark,may,seem,,it,provides,an,analogy,for,the,great.,,将司马迁的原文和的译文细细比照,足可令人发出“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之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