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留他乡,英魂归故里。壮士为家园,歌颂万千年。志愿军的故事,可歌可泣。电影《金刚川》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金城战役为大背景,志愿军渡过金刚川发起总攻为主要事件,用战争中的小切口、小人物的视角,带领观众回到了满地遍布碎肢残骸的战场上。
战争凶险,炮弹无情,影片通过大部队、炮兵排、美军飞行员三个不同的叙述视角将战争的冷酷惨烈搬上了荧幕。战场情形瞬息万变,用多视角叙述同一个故事,能让观众在宏大的家国情感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无畏精神之外,体会到战争对人的摧残与硝烟下的情愫。
影片的导演用多种手法和细节,向观众传达着爱国主义情怀,讲述抗美援朝故事。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影片里,处处都是细节。编剧给角色起的名字,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挖掘出了“义”字。张译饰演的角色叫张飞,吴京饰演的角色叫关磊,李九霄饰演的角色叫刘浩。这三个角色的起名设定借鉴了“刘关张”,象征着我们所有的志愿军战士都如同兄弟一般,为了祖国人民同生共死,即使战场上的他们甚至没有见过面,就如电影中的那句“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我知道,他们是护着我们过桥的”。这是主动暴露炮位后,刘浩发出的的感慨,更是一起共生死的战友情。而山谷里闷热的体感,是通过观众的眼睛反映出来的:太阳暴晒后的玉米地,叶子打着卷;修桥的士兵晒得黝黑发亮……
同是四川出身的刘浩和莘芹,两人互相留意却从未讲过话,莘芹对刘浩说上一句话之后,就牺牲在空投炮弹之下。上一秒还在一起说话的战友,下一分钟会被敌军的榴弹炮炸飞双腿。看似争抢炮位的张飞、关磊,实则都不想看着对方先暴露成为活靶子。活生生的战友一个个牺牲,战争造成的悲剧永远警醒着后辈,珍惜爱护和平生活。
在流行宏大叙事的电影市场上,电影将战争中的小角色搬上了荧幕。普通的是角色,不平凡的是每一位战士。往常默默无闻的工兵、炮兵,在这部影片里丰富立体了起来。平凡的角色是具体而有特点的。张飞,看似胆怂嘴碎,行为和姓名各是各的,打起炮来却是一点不含糊。暗自留意对方的一对四川男女,家国情怀让他们压制内心的萌动。话务员莘芹作为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女角色,临危不乱条理清晰,是新中国“妇女能顶半边天”在战事中的体现。荧幕上的形象越是个性鲜活,越是让人敬佩为大义奉献自己的伟大。影片歌颂、致敬志愿军,也警示我们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
影片中,敌军榴弹炮、延时炸弹轮番轰炸时,志愿军战士们团结一致、不惧牺牲。这种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了银幕前的我。年轻的志愿军们是五湖四海来的青年。年老的叙事者、说江西话“滴了嘟噜”的高连长、一直讲普通话的四川话务员莘芹,说凉山方言的刘浩,还有讲陕西话的张飞……天南海北的口音,既符合当时的年代情况,也表明全国人民为了一个目标聚在一起,那就是全力以赴捍卫国土安全。当年十七八岁的他们,心里只想着一件事,就是过桥。
“俺们这些人,真的就没有一个怕死的。”张飞在部队过桥而敌人战机同时来袭的时刻,喊出“五枚曳光弹,上炮!”这是影片里我印象最深刻的台词。他主动暴露炮位,拿自己的生命争取部队渡河时间,勇毅血性。桥再次被炸断,工兵连的战士跳下水搭起人桥,暗流湍急,以体筑桥,战事为先。新中国的军队人人信念强大,意志刚强。
和平从来不是天赐,而是先烈以生命换来的馈赠。那些永远停留在异乡的年轻面容,那些未能说出口的话语,都提醒我们: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方能让英魂在故土的春风中安眠。今日的岁月静好,正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作者单位 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