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的刺绣工艺、精彩的戏曲表演,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见证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非遗的保护传承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载体,更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好、传承好非遗,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再次绽放夺目光彩。
大力加强教育传承,要筑牢文化认同根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参与。我的家乡山东省将非遗传承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推动非遗项目从临时性活动转向常态化课程。例如,济南市龙鼎实验学校通过“非遗开学第一课”等活动,邀请传承人现场教学,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剪纸、泥塑等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济阳区则将国家级非遗“鼓子秧歌”融入全区中小学课程,传承人姚大新七年累计教授上万名学生,不仅培养了小传承人,还带动了社区秧歌队伍的复兴,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效应。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非遗教育需兼顾“技艺传授”与“价值传递”,通过创新载体增强文化认同感。
积极推动制度建设,要建立文化保护规范。非遗的保护需要制度保障。贵州省雷山县通过司法创新,成立“非遗司法保护团队”,发布全国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令》,成功调解多起侵权纠纷。例如,苗医药传承人王增世的肖像权案中,法院通过司法保护令快速制止侵权行为,并将赔偿金用于非遗保护,形成“一案三锦旗”的佳话。此外,雷山法院设立“嘎百福调解室”,将苗族传统曲艺融入基层治理,以文化认同化解矛盾纠纷,实现非遗保护与社会治理的双向赋能。这种“法治+文化”的模式,为非遗传承提供了系统性保障,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产业赋能传统技艺,要开辟文化传承新赛道。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转化的关键路径。山东将非遗嵌入旅游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经济。台儿庄古城以非遗展演、年画市集等吸引游客,春节活动单日营收超300万元;垦利区推出“黄河印记”非遗主题线路,融合锣鼓、泥陶等技艺,年接待游客 27 万人次,创收 4300 万元。泰安石敢当文化园、潍坊十笏园非遗空间等文旅综合体,通过场景化展示与互动工坊,让非遗从静态陈列走向动态体验,形成“以旅彰文、以文促旅”的良性循环。产业赋能不仅让非遗“活下来”,更使其“火起来”。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本质,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生活中获得新生。如今,我们正见证着从“博物馆式保护”到“生活化传承”的深刻转变。非遗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成为了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活态”存在。
在我看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进一步政府、社会、市场三方携手,政府搭建制度保障,社会培育传承土壤,市场注入创新活力。唯有如此,非遗才能真正走出展厅,走进校园、社区、商场乃至数字空间,在保持本真性的同时实现创造性转化。当非遗技艺成为时尚设计,当古老传说化身文创 IP,当传统节庆链接现代生活,中华文明的基因才能真正在创新中永续传承,才能为文化自信提供源头活水。
(作者单位 同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