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本报记者 李稳智 姜淼)4月1日,转型升级项目100万吨/年柴油吸附装置建设现场时不时洒落几丝细雨。中交前的收尾施工正在进行中。现场人员忙着砌筑防火涂料、安装保温材料、送风吹扫管线,“三查四定”工作也同步跟进。
“大林,你咋走到哪都能发现问题呢,太神了,这已经好几回了吧。”同事站在一台调节阀旁边笑着说。
从上周装置开始吹扫至今,柴油吸附装置工艺一班值班长杨林先后发现了法兰塑料包装垫未去掉、管线里遗留石棉等五六处施工问题。就在刚才,杨林又发现一台调节阀装反了,及时通知班组员工暂停吹扫工作。
能够准确发现这些问题得益于杨林的认真和专业。
吹扫开始前,杨林穿上雨衣、揣着对讲机,和往常一样爬上装置框架,做最后的检查。
在查看设备管线时,杨林在一台调节阀前停下了脚步。这是一台自力式调节阀,三四十厘米高,形状像一个倒立的蘑菇,上面有他用黑色记号笔标记的物料名称——“N2”,还有物料在管线中的流向——一个向右的箭头。
这样的标记,在现场设备管线上随处可见。两个多月来,杨林和同事们在现场梳理流程时都会在显眼的地方随手标注关键信息,便于学习记忆。
杨林看了一眼自己手写的向右黑色箭头,又看了一眼阀身自带的指向左侧的红色箭头,发现两个箭头指向相反,马上意识到阀装反了。他拿起对讲机,联系车间工艺工程师袁宏伟到现场检查确认,同时呼叫班组员工暂停送风吹扫。
现场,施工人员和装置员工们围在调节阀旁边,一起讨论着物料走向。“这个调节阀确实装反了,重新装一下。大林查到的这个问题很关键,如果没发现,开车的时候物料走不过去。”袁宏伟核对工艺流程后说。拆卸并重新安装后,恢复送风吹扫。
在杨林看来,吹扫不仅是清除杂物,也是梳理工艺流程、查找施工问题的重要阶段。
“认真自然就能发现问题。公司要求进行中交前吹扫,其实就是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开车运行扫清隐患。”杨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