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皖南柯村暴动的烽火,在银幕上被重新点燃。作为安徽省黟县红色文旅项目“五个一”工程的核心作品之一,电影《柯村风云》以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革命志士刘毓标(影片化名柳彪)潜入敌后、建立党组织的惊险历程。
讲台与银幕间的双重使命
赵海龙,洛阳师范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副教授,始终在讲台与银幕间架起一座桥梁,将红色基因融入光影叙事。由其担任编剧的作品《柯村风云》,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致敬,更承载着一名高校教师对红色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作为高校教师兼编剧,赵海龙始终强调创作与教育的双向滋养。“教师是我的职业,编剧创作是我的职业催化剂,二者良性循环。用创作带动教学,以教学反思创作。”在教学过程中,他倾尽全力,期望学生能学到扎实的编剧技能,树立正确的电影观、创作观和商业价值观。他还倡导学生“眼低手高”,鼓励他们从短视频、微短剧等易于上手的影视形态起步,通过精心打磨小作品,磨炼创作基本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历史真实与艺术张力的平衡术
2017年秋,赵海龙接到《柯村风云》项目,当时项目叫《柯村暴动》。怀着创作热情,他立即赶赴北京与制片人会面,并耗时两天敲定故事框架。他深知还原历史的重要性,回洛阳后,便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大量党史资料,全身心投入初稿撰写,并在国庆节前后,完成4万字初稿并交付制片方。制片方高度重视,立刻邀请党史专家审阅剧本。直到2018年初,赵海龙才收到修改意见,其中,指出剧本党史部分有时间小差错,且对1934年皖南大旱农民困苦呈现不足。
“红色题材的创作,首先要敬畏历史。”赵海龙坚定地说道。为弥补不足,力求让剧本更加贴近历史真实,赵海龙与编剧刘跃军即刻踏上了前往安徽歙县的实地调研之路。在歙县,他们深入乡村,走进农户家中,与当地村民倾心交谈,努力收集最真实、最鲜活的一手资料。同时,为了全方位还原柯村暴动的历史脉络,赵海龙还带领团队辗转至安徽省档案馆,查阅《皖南革命斗争史料汇编》、传记《我的父亲刘毓标》、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文献。经过精心打磨与完善,直至2018年底,这部影片终于成功拿到了“拍摄许可证”,剧本也正式定名为《柯村风云》。
然而,历史的厚重感并非创作的唯一挑战。首次涉足红色题材的赵海龙坦言,面对刘毓标、方志敏这样的英雄人物时,他一度陷入瓶颈。“我迟迟不敢下笔,生怕写不‘准’。”在资深编剧刘跃军的启发下,他转换思路:“英雄也是血肉之躯,他们的困境与抉择,与普通人的情感是相通的。”这一突破让剧本摆脱了“高大全”的桎梏,转而聚焦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成长。赵海龙始终坚定地认为:“红色题材的感染力在于‘以小见大’,通过个体的故事折射时代的壮阔。”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赵海龙在创作《柯村风云》时恪守的原则。在严格遵循历史框架的基础上,他融入商业元素:潜伏行动中的紧张对峙、人物关系的戏剧冲突,既增强了观赏性,又未偏离精神内核。“红色故事不能是枯燥的说教,它需要用类型片的语言与观众对话。”
红色基因的当代回响
《柯村风云》作为一部优秀的剧作,正呼吁青年从历史中汲取“主动作为”的勇气。影片着重展现了即便身处绝境,普通人也能爆发出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影片中柳彪、方志敏所秉持的“清贫观”,更是对当下物质主义冲击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内心真正的追求。赵海龙希望借这部影片,向观众传递革命先烈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的精神。他期望激励当代观众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影视作品不该是口号式的灌输,而要做一扇窗,让观众看见历史中的“人”。唯有将信仰的力量化为具体的故事、鲜活的情感,红色文化才能真正流淌进新时代的血脉。《柯村风云》已经登陆银幕,而编剧赵海龙的答案,也早已写在炭窑里那盏不灭的信仰之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