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师范学院开阳书院的一角,有一间名为“缝补屋”的温馨小屋,这里不仅是学生们修补衣物的“救急站”,更是传递温暖与创意的文化驿站。在第115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缝补屋开展了一系列的特色活动,吸引了众多师生踊跃参与。
异彩纷呈显创意,蕙质兰心献恩师
活动前夕,缝补屋精心策划了“三八佳节颂巾帼,开阳书香满社区”主题活动,以非遗手作为载体,向女教师们传递敬意与祝福。
活动地点设在开阳书院大厅,现场设有三大特色板块:时光信箱、文化问答、手作教学。在“时光信箱”区,百余名学生提笔书写给未来自己的信件,薄薄的信笺承载青春梦想,见证成长轨迹;文化问答区则将校园文化与职业规划结合,通过趣味抢答,学生们在赢取定制包包、艾草锤等奖品的同时,也帮助大家明确自己的目标,加深对校园文化的了解。现场也收到了不少学生的反馈:“这项活动让我了解了很多中医知识和校园文化,也让我感受到了女性坚韧、智慧和奉献的力量。”
手作教学区成为全场焦点。学生们在导师指导下,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制作漆扇、DIY 茶包等作品。食品与药品学院学子发挥专业特长,为女教师定制“艾草养生锤”——以艾草填充,外包棉布,兼具实用与美观。活动现场,学生们手捧鲜花与艾草锤献给老师,清香弥漫中,女教师们感动不已。“这份礼物不仅缓解了伏案工作的疲惫,更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的用心与尊重。”
巧手织就便利网,温情服务润无声
缝补屋的诞生源于一场校园调研。书院领导在走访中发现,许多学生常被纽扣脱落、衣物开线等问题困扰,而书院二楼恰好有一间闲置活动室。于是,“缝补屋”应运而生。这间不足30平米的小屋,迅速成为校园里的“人气打卡地”。
这里不仅提供免费的缝补和熨烫服务,更汇聚了一群心怀感恩的学生志愿者。他们中有不少是受国家资助的学子,怀着“以行动回馈社会”的信念,用一双巧手为师生解决生活难题。为了提升服务质量,书院还特别安排了生活导师每周进行技术指导,确保缝补过程安全又高效。
从简单的缝补到创意手工活动的延伸,缝补屋逐渐成为学生实践技能、交流情感的共享空间。“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缝扣子,还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位志愿者笑着说道。
薪火相传续文脉,匠心育人筑新篇
作为书院制改革的重要成果,缝补屋正从生活服务平台向文化育人阵地转变。本次活动更以实践探索传统文化与校园生活的融合路径。负责老师李静玉说道:“在学校大力推行书院制改革的背景下,恰逢“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和“学雷锋纪念日”,为向女教师表达敬意,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同时响应书院制改革中对文化传承与师生互动的倡导,便策划了这场别具意义的活动。”此次活动的举办,不仅让女教师们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的幸福,也让同学们在实践中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领悟奉献与感恩的真谛。
从日常缝补到非遗手作,从服务学生到致敬师恩,缝补屋的活动始终围绕“服务”与“传承”双线展开。李静玉老师坦言:“我们希望通过手作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人文情怀,同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师生互动中焕发新活力。”未来,缝补屋计划开展更多样化的手工活动,并建设文化墙展示师生作品,进一步丰富书院文化内涵。
一针一线,缝补的是衣物,串联的是人心;一锤一扇,承载的是匠心,传递的是敬意。洛阳师范学院缝补屋以“巧手”为纽带,在校园中架起了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服务与育人的桥梁。这里不仅是衣物破损的修补站,更是文化传承的实践场,是师生情谊的温暖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