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曲阜师范大学 - 《曲阜师大报》

黄河流域水资源刚性约束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经济学院 姚鹏    
2025-03-31     浏览(6)     (0)

文章介绍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刚性约束对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性,并指出要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同时,黄河流域经济产值较高、生态屏障重要,是维系我国的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部分。





  编者按: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展现其独特魅力,我们特开设 “黄河文化大家谈”栏目,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意义。无论是历史的回望,还是现实的思考,抑或是未来的展望,我们都期待通过多元的视角,聆听各界声音,激发思想碰撞,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经济地带,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中具有核心战略地位。但黄河流域以全国2%的水资源总量承载12%的人口,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存在“高强度开发导致水资源承载力处于高负荷状态”的突出问题。
  水资源短缺与生态退化问题长期制约着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沿黄各省区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问题突出,长期陷入产业价值链 “低端锁定”的转型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因此,如何以黄河流域水资源刚性约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强化重点领域节水是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的重要途径,并且水资源刚性约束在农业和工业两大产业中,皆发挥出明显的产业互动效应。近20年来,我国农业用水总量占总用水量的60%,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却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如何提高节水能力和用水效率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 “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和 “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力度”作为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 “双控行动”通过划定用水总量红线与万元农业增加值水耗目标,构建起精准量化的用水管控体系。而农业水价改革则通过建立 “准许成本+合理收益”的水价形成机制,将水资源稀缺性转化为经济信号。相关政策在黄河流域的具体实践,不仅提高了农民的节水积极性,更是催生出节水技术托管公司等一系列新型服务业态,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方面,黄河流域沿线政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高产出低耗水型产业发展。第一,提高工业项目的审核标准。不符合相关水耗要求的项目严禁上马,现有属于落后产能的高耗水项目坚决淘汰。第二,引导工业企业开展节水改造。在钢铁、建材等重点领域,大力推广高效用水、废水资源化利用等新型节水工艺,促进传统高耗水行业的绿色发展。第三,鼓励工业园区内企业间阶梯用水,推广产城融合的废水高效循环利用模式。在宁夏沿黄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黄河沿线重点区域内,新建工业园区统筹建设新型排水系统和循环利用系统,实现工业废水的再回收、再利用。上述举措,不仅促进了黄河流域传统高耗水产业的绿色转型,更是带动了一批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水资源刚性约束还融入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到2025年,黄河流域缺水城市将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并进一步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黄河流域经济产值较高、生态屏障重要,是维系我国的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部分,也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区域。要充分践行黄河流域水资源刚性约束,以水资源约束推动产业绿色转型,进而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黄河流域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也需要政府、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才能唱好新时代 “黄河大合唱”,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