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古人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意指,国家想要振兴,一定要尊敬教师,重视专业人才。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从党的十八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命题,再到党的二十大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加快教育强国建设,下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先手棋,已凝聚高度共识与行动合力。
在教育强国建设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阶段,学习研讨如何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回答好“教育强国,高校何为”这一时代命题尤为必要。
一、瞄准“三个问题”,切实扛起教育强国建设之责任
一是为什么要建成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接着,在2025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又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这进一步充分说明了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性、必要性。
二是建成什么样的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这“六力”,就是评估教育强国建设成效的标尺。
三是如何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学习贯彻落实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是法宝、是金钥匙。《纲要》作为我国发布的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推动教育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国家行动计划,描绘了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重点是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这“三大属性”,着力形成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等“六大特质”,全面构建好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等“八大体系”,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关系等“五个重要关系”,将深化改革贯穿教育发展的全过程,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部署,坚持创新发展,坚持科技与教育深入融合,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跃升。
新形势、新要求告诉我们,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和科技革命的深入,教育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强国建设不仅承载着无数教育工作者的梦想与追求,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我们必须以前所未有的历史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担当起以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的时代重任。
二、对标《纲要》要求,回答好“教育强国,我校何为”时代命题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我校作为高等教育阵营中重要的成员,如何贯彻落实好《纲要》,切实扛起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责任,为建设教育强国这一伟大事业贡献应有力量,是当前必须思考与回答的时代命题。个人认为,我们应主动领会《纲要》精神,与教育强省“十大工程”融合起来,与全面实现学校2025年工作目标任务融合起来,与落实学校“五五”行动方略、高标准谋划学校“十五五”规划融合起来,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学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对标《纲要》与学校发展实际,个人认为可在“十大工程”上下功夫:
一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一号工程”,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要出台学校思政课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着力在思政课队伍建设、思政课内涵体系建设、“大思政课”品牌建设、湘南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内涵建设以及学校“3456”立德树人新体系落地落细上出特色、创品牌,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二是党建引领聚力工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最独特、最突出的优势,是高等教育现代化最本质、最鲜明的特征,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政治保证。我们要总结、凝练好学校高质量党建工程四年行动计划经验与做法,继续实施党建领航计划,积极开展基层党建“巩固提升”计划,打造“一院一品”特色党建品牌,全面引领党建与事业深度融合。
三是办学层次与水平提升工程。坚持学校“五好五高”高质量发展路线,明确“申硕”“改大”两大发展目标。确保2026年实现“申硕”,五年左右“五高”目标基本实现,十年左右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的确立必将激发全校师生的奋斗激情,共同朝着梦想进发。
四是学科专业优化工程。落实省“两优方案”,聚焦湖南“4×4”和郴州“1221”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实施“双高”建设计划,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高峰学科和高水平专业群。落实好学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实施方案,下好先手棋,力争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五是高层次人才引培工程。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出台青年教师“三化”(博士化、国际化、实践化)行动实施方案,有组织引导青年教师向“三化”迈进,加快深化职称评审、岗位设置等人事制度改革。建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完善高层次人才“引、培、留、用”系列制度,推进人才梯队建设,注重教师思想引领和典型选育等。
六是高档次项目成果培育工程。有组织做好竞争性科研创新和教学成果创新,力争“十五五”期间,在高档次教学、科研成果上有新突破,在高级别科研项目、高水平科研平台上翻番。
七是赋能地方发展工程。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走“师范提质,医学提标、工科提速、服务行业、融入地方、创新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要制定出台《创新驱动、服务地方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三进”(博士进企、产业导师进校、中试平台进园)工程,全面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落实好校地合作“三个一对接”,尤其是对准郴州各县(市、区)差异化需求,逐步打造形成一县一品牌,不断彰显地方高校的发展自信。
八是教育数字化转型工程。要成立学校AI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提质计划、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计划和“AI素养全员达标工程”,积极对接deepseek等先进AI技术,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推动教育模式从标准化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型。要设立“人机协作教学创新奖”,集体研发“人机协同“课程,打造开放教育生态。
九是对外合作办学国际化工程。出台《博士出国(境)外访学、研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留学生来校进修学习计划、在校生国际暑期研学项目等。着力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教师生互访,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开展国际科研等。
十是内部治理改革创新工程。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学校管理、科学决策制度。系统推进校院二级管理、教师综合评价、内部考核、评先评优、办事流程等制度创新,切实提升高质效内部治理能力与水平等。
总之,面对教育强国建设新任务、新要求,面对学校“申硕”“改大”艰巨任务,我们既要“强内核”,立足自身改革攻坚、创新突破,又要“引外脑”,跳出自身拉抬标杆、等高对接,以坚韧不拔的决心和毅力,坚定做难而正确的事,从而实现新突破、创造新业绩、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