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湘南学院 - 《湘南学院报》

扛牢建设教育强国强省政治责任 加快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作者:□党委副书记、校长 雷小勇    
2025-03-31     (0)

文章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湘南学院如何加强学科专业调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层次与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措施,为教育强国强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系统贯彻了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阐释了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2025年全省教育大会的召开,对于湖南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做好教育工作,奋力谱写教育强省新篇章,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为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强省建设任务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对湘南学院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纲要》内容,学懂弄清“强国建设、教育何为”

《纲要》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扣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文本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紧紧围绕教育的“三大属性”,以“六大特质”为主要特征、以“八大体系”为基本结构,以正确处理“五个重要关系”为关键要求,将深化改革贯穿教育发展的全过程,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部署,坚持创新发展,坚持科技与教育深入融合,是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系统跃升的顶层制度安排。建成教育强国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具有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作用,《纲要》对更好发挥这一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过程,需要加快推动教育体系调整走向更加系统性、综合性的集成。《纲要》正是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主题,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主要目标、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分为总体要求、“八大体系”、综合改革和组织实施等,共计11部分38条内容,对未来11年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给出了任务书和计划表,是一份具有很强政治性、前瞻性、指导性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我们教育战线需要准确把握好新形势、新要求,贯彻落实好新目标、新任务,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有效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等方面,不断展现教育之为,持续激发教育强国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二、全面把握2025年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学深悟透“教育强省、高校何为”

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要当好战略先导。2月7日召开的2025年全省教育大会,是近年来我省教育领域规格最高的盛会,在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可以说,今年的教育大会为新时代全省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湘南学院更好服务湖南高质量发展和努力办好三湘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随后,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大会明确部署了六大方面的任务,有两个方面与学校息息相关,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是在第二个方面中,要求以推进高校“两优”改革为抓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会议提出要推动一批同质化高校整合,引导一批专科层次师范类高校加快转型发展,聚力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与高职“双高”建设,面向湖南主导产业需求,抓紧超前布局和调整学科专业点,继续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在这里面,与我们高校有关的,主要集中在“两优”改革,急需我们面向湖南主导产业需求,抓紧超前布局和调整学科专业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二是在第三个方面中,要求以战略需求为牵引,切实增强教育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会议要求着力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开展支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行动,深入推进“校友回湘”工作。在这里面,与我们高校相关的,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急需我们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配性、有效性,同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生创业“七个一”行动和“校友回湘”等工作。

三、切实增强教育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学思践悟“挺膺担当、湘南何为”

我们在学习领会《纲要》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学懂、弄通、做实,切实把理论学习转化内化为指导推动学校改革、推进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结合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核心竞争力打造三个方面,我谈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加快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力度,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与突破创新

一是学科建设发展亟需加快响应《纲要》精神和“两优”改革。大学之大,大在学科。大学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学科建设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说,办大学就是办学科。我们要加快完成2025-2027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调研工作,吃透政策、摸清家底,进一步找准学校在教育强国强省建设中的发展定位。尤其是要通过调研,明确郴州产业关键环节和企业核心需求,推动“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也就是进一步了解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细分产业功能区,进一步凝练明晰学科发展规划及建设指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强新医科、新工科、新文科“高原”“高峰”的打造,并进一步改变目前以专业性细分来扶持学科交叉的体制和学院布局,逐步整合调整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二是建好建强行业发展需要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湖南“4×4”、郴州“1221”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特色学科群和专业群,加快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工程机械、大健康、生命工程、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专业布局,培养产教深度融合的专业集群,确保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要以项目驱动的方式来打破现有学院和学科专业的壁垒,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指导多学科多专业交叉集群,以项目来推动课程和教材更新。要进一步推动“主专业+微专业”的培养机制,积极探索微专业建设,特别是贴合未来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发展的专业,提出微专业的课程,加大专业的外延和内部的扩展。专业改革群组建既要灵活,又要保持稳定,要探索专业的总量、存量与增量、减量的优化方式,动态调整专业结构。要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重点在重构课程体系,关键在人工智能和重塑教育方面,我们现有的专业中,像英语和法学,全省布点超过30个,已经明确提出要控制招生规模了,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像涉外法治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微专业,对微专业的建设上,各个二级学院的谋划、布局、落实,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提高“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构建产教融合驱动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是加快修订出台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部署,对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产学研高度融合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对此,学校要更好发挥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深入推进育人方式、教学模式、管理保障机制改革,以不断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我们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使教师更加专注于精准教学和减负增效,使学生更能接受个性化教育和提高综合素质,使教学管理更加有智能化的助力。要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理念,大幅度更新拓展知识模块,重塑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培养过程等方面,特别是在专业课程+核心课程+AI课程方面,要打造湘南学院特色的专业+AI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深化校企全面合作。作为应用型高校,要进一步强化校企校地共建,全面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精准对接,提升学校应用型自主人才培养质量。要转换从前“一个老师、一群人、一间教室”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从“学在课堂”向“学在车间、学在田间地头”转变,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产业与专业深度融合。要进一步抓好省级“稀贵金属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以其为突破口试点,结合郴州化工产业的发展,打造学校现代产业学院的标杆,充分发挥其产学研合作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另外,要加快培育校级现代产业学院,确保新增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要加快落实职称改革新要求,将老师的工程化、实践化作为新的评价指标和有力抓手,持续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和专业化水平。

(三)着力提升办学层次与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服务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一是决战决胜“申硕”攻坚战。“ 申硕”是一项系统工程、战略工程、全局工程,事关湘南学院办学层次提升和内涵式发展,是学校必须要迈过去的门槛。我们要聚焦“申硕”核心指标,加大标志性成果培育力度,确保完成省级科研成果奖、国家级行业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既定目标。要锚定核心指标发力,不断实现科研经费、人才引进数量质量新突破,确保学校申硕各项核心指标以及硕士学位申报点指标的全面达标,并且还要力争超标。要以“申硕”为重要着力点,通过系统建设,解决学校突破瓶颈发展需要破解的一系列问题。

二是持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湘南学院作为郴州市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本科高校,承担着服务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向“学校办在产业园”“学院建在产业链”“一县区一核心”转变,不断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和长效机制的建立与深化。要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真正落实落地校地合作项目,提升校地合作成效,尤其是要加强与临武、嘉禾、安仁等尚未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地方政府的联系与对接,对准郴州各县(市、区)差异化需求,逐步打造并形成一城一品牌。

此外,《纲要》为我们在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国际合作、文化传承等领域,也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我们要按照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聚焦“强国强省建设,湘南学院何为”这一时代命题,找准发力点,不断激活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布新局,开新路,继续盘活发展存量,不断扩大发展增量,为教育强国强省建设贡献湘南学院智慧,提供湘南学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