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 - 《温州大学报》
薛宝钗诗谜谜底刍议
《红楼梦》第50回和第51回,共有13首灯谜诗,各猜一物,原著没有交代谜底,成为“百年大虎”颇费后人心机。其一是薛宝钗的诗:“镂檀镌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这首灯谜自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至今二百余年,不知有多少人猜过,然大多未被公认。
一说谜底是乐器“笙”,这是苏州汪寿林所猜。他认为:笙由“簧片”、“笙管”、“斗子”三部分合成,笙管为长短不一的竹管,于近上端处开音窗,近下端处开按孔,下端嵌接木质“笙角”以接“簧片”插入“斗子”,斗子用木或铜制成,雕刻有各种图案,巧夺天工,巧扣“镂檀镌梓”的“层层堆砌”;后两句比喻吹笙时风进口吹,两手按启按孔,音从音窗发出如“梵铃”声声,不失为妙。持异议者以为光以斗子上的图案与长短不一的笙管组成整体去扣第一句“镂檀镌梓一层层”不够确切,而其中之“檀”和“梓”也不大吻合。
其二,猜谜底是“围棋”,这是武昌退休工人薛佩方所猜。他认为诗中应用了檀、梓(好木料),良工堆砌,一层层,半天(高度),梵铃等字样,往往引导猜“高阁”、“宝塔”等高大建筑物,这是制谜人故弄玄虚。他以为是“围棋”的理由是:古时的围棋子是檀梓等好木料做的。下棋时,双方斗智,你围一层,我围一层,演绎成如良工堆砌。“半天”泛指双方下棋用很长时间,象风雨相搏,因不存在所谓“梵铃”也就听不到声音了。有人认为,这样去猜未免有点附会:因为诗中的“镂”和“镌”是实词,但第三句的“风雨”应是虚设,而末句的“梵铃声”确系实词,猜谜者要从这方面加以考虑,否则岂不成了三缺一?这是不符合曹雪芹时代的“诗必讲对仗”的表现手法的。
其三是北京通县的管洪波所猜,认为谜底是“松球”。松球恰如诗中所言,精雕细琢非人力之所为,且风雨过时不会发出响声。管还认为《红楼梦》中诗词典赋乃至灯谜酒令无不暗示人物的未来,预告作品情节的发展。所以诗的后两句许是实指意谓。薛宝钗虽如松球般八面玲珑,层层设谋,处处精心,不留痕迹,但无非是“半天风雨”的牺牲品。她面对风雨的现实,不敢有丝毫反抗,只是默默地忍受一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第三种说法能将诗谜同《红楼梦》一书的题旨联系起来,这种猜谜所循思路是难能可贵的。
不过窃以为,“松球”仍欠妥。松球虽有层层叠叠而非“镂檀镌梓”,况且拿薛宝钗的“八面玲珑”的处世哲学而言与松球不怎么搭界,实际将亦无生活中松球作八面玲珑之喻。因此可以这么设想:如果从诗中的“镂”、“镌”二字猜开去,再联系到“梵铃”声化开,倒应该猜作是宝玉胸前所佩戴的已经过镂镌的真正“宝石”。因宝玉生下时口含之宝玉原是一块顽石,经良工之镂镌才成为精美的玉器。在这块宝玉上不但有 “镂檀镌梓”的层层,还有隐现仙境宝塔,犹当今象牙雕刻精品。虽是“半天风雨”,何曾“闻得梵铃声”,既是实指,意谓恁逼真也发不出声音;又虚实相衬暗示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姻缘如风雨飘摇而过,终究无完美余音。“梵铃”与禅宗有关,是宝玉出家之先兆。总之《红楼梦》中谜语皆表里层次多含影射。仅以管见就教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