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师,我们的语文老师要走了”,班级的孩子对我说道。
周五下午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是语文课,朱老师因为家中孩子无人照看,选择了离职。这一节课是朱老师离别前的最后一节了下课我来到班级,我被眼前的一幕幕暖化了、同学们一一和朱老师拥抱告别,很多同学当时都哭了,表达的都是对朱老师的不舍。周五晚上10点多,我收到了一位家长发来的信息,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孩子在车上默默的流泪,清澈的眼泪表达了对老师清澈的爱,这种对老师纯真的热爱可能就是我在教育中所追寻的温度。
回想前几天晚上批改作业时看到布满红“x”的作业本,我在思考,坦白说,我花了近半个学期的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用正确的眼光来对待这样一群“特别”的学生。但半个学期下来,也是“历经坎坷,饱经沧桑”。一直盯着孩子的缺点,如何能幸福的工作,如何有愉悦的心情,又如何将这种愉悦的心情,幸福的心灵感受传达给我们的孩子们?必须要改变自己,此时的他们依然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我相信一定能够慢慢去转化他们,教育有时候的确需要等待。当你给孩子一个微笑,孩子一定会赠与你一个更加纯真的笑脸。虽然我们在中高考中的评价是绝对评价,但是在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有无限的可能,我们给与的一定是相对评价,只要孩子有着的积极向上心态,就一定有着一个健康的灵魂。
在班会课上和孩子的开玩笑的说道“老师前半个学期的情感可能还徘徊在上一届学长那里,感情的转移需要时间的,经过半个学期的调整,老师已经将情感彻底从'前任’转移到'现任’身上了。”期中考试结束后开始享受着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在班级一次火也没发过,非常和谐。这可能就是教育过程中心灵碰撞后所产生感情的温度,温暖着彼此。
教育≠分数,分数只是教育领域中的一项而已,谁也不会去否定分数的重要性,但是我们所有人追求的并不是通过无情的压迫,增加负担得到纸面上那“冰冷”的分数,我们更多的追求的是带有“温度”分数,朱老师的离职,我看到了同学们对老师的不舍,这份不舍得背后一定有对老师的喜爱,对学科的热爱,这份热爱的背后一定也会产生带有温情的分数出来。
当下大的教育环境完全功利化了,凡是能提分就怎么去做,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在长期的压抑下完全消耗殆尽,成为考试机器,分数也是冰冷的分数,长期下去谈何创造力、创新力,严重的后果可能就是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个教育悲剧。
在自己的学科中,就作业这一项而言,布置的是最少的,有时也想给孩子加点,每次想想算了,不加了。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学生,每次回家洗澡需要一个小时,即使是夏天也在洗手间呆一个小时,家长反馈给我,我找到孩子和他聊自己的想法,孩子说道:“我想在洗手间多呆一会儿就是想放松一会,因为出去之后面对的又是无尽的资料和作业。”孩子的妈妈给孩子也买了很多的教辅,当孩子的作业看不到尽头的时候,他的学习动机、学习激情完全消退了,因为孩子的内心深深地知道,即使我这一项作业做完了,我妈还会给我布置下一项作业,怎么办,我写慢点吧,就这样耗下去吧,写慢点我就可以少写点题目。每每想到这个案例我想给同学增加作业的想法就会彻底打住作业少而精,即使孩子提前做完作业了,也坚决不加作业,让孩子在作业的时间上也能有盼头,作业量上看到尽头。
我们也不必担心会影响到优等生的发展,对学习保持兴趣的同学,孩子自己一定会主动寻找题目去做,兴趣还没有完全激发出来的,额外强加作业也没有多大的作用。这两种情况孩子面对额外作业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前者思想上会更加的轻松,后者感觉自己吃亏了,多干了活。就好比我们成年人的工作,单位以各种理由让你留下来加班时,你的想法就是,怎么又要加班,就不能让我们早点下班吗,真的不想加班,逼迫无奈,心情郁阿的加完班。但我们的周围也有真心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自己主动留下来加一会班,多做一点事情,但是心情一定不是郁闷的,同样的加班带给我们的心理体验是不一样的,孩子的作业也是如此。
教育一定是温情的,有温度的,如和煦春风轻抚每个孩子的笑脸,如甘霖雨露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田,让我们一起做有教育温情的家长和老师,让每个孩子在生命的成长阶段都能被岁月温柔以待!你我也一定能成为幸福的家长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