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海洋大学 - 《浙江海洋大学报》

青春作笔的“乡博”
答卷

作者:沉鱼    
2025-02-28    

文章讲述了青年们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走进乡村博物馆,通过调研和实践创新,挖掘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青年方案。青年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技术破局,用创意突围,让乡村博物馆的文化魅力跨越地域界限,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与动力。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青年绝非旁观者,而是主动的答卷人。“乡村文博”实践调研团通过调查、参观、访谈、宣传等多元方式走进乡村博物馆,深切感受浙江乡村的新时代蜕变,生动演绎了一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脚步丈量:在“千万工程”的土壤里,寻找文化根

20多年前,“千万工程”在浙江埋下乡村振兴的火种,为这片土地描绘出充满希望的蓝图;20年后,海大青年用2000公里的足迹,深度探寻舟山31家省级乡村博物馆和浙江50家星级乡村博物馆,用脚步去丈量历史的厚度,用心灵去感受文化的温度。

在嵊泗青沙渔俗风情馆,那些老旧的渔网、精致的渔绳结以及古朴的八仙桌,宛如时光的使者向青年们诉说海岛渔民绵延的乡愁;在定海木偶戏展陈馆,非遗传承人十指翻飞间,木偶活灵活现,“十指能演百态情,一口道尽人间事”,青年们亲手舞动布袋木偶,体验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让古老的技艺重焕生机;在蚂蚁岛村史陈列馆,一张张泛黄的“妇女号”渔船照片,承载着往昔岁月里的拼搏与奋斗,先辈们“艰苦创业、敢啃硬头、勇争一流”的红色誓言仿若穿越时空,在青年们的耳边回响。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精心撰写了2万字的调研报告,这不仅是对乡村变化的忠实记录,更是勇敢地直面乡村文化发展的痛点:为什么有些博物馆“有文物没故事”?如何让非遗技艺从展馆走进生活?这份“写在大地上的文博报告”,是他们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的青年方案。正如实践团成员吴辛园所言:“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每一寸土地的褶皱里,等待青年用脚步丈量、用心灵破译。”

创新破壁:以数字基因重构文化传承的方程式

面对Z世代和人工智能时代,青年们用技术破局,用创意突围,用“数字基因”唤醒沉睡的文化。在枸杞贻贝产业体验馆,智慧触控屏让历史与现实碰撞;在岱山东沙洋花生展示馆,数字化技术让“沙洋晒生”的制作过程跃然眼前;在洋山港展馆,VR全景复刻港区装运的火热场景。受此启发,团队还为20家博物馆拍摄VR交互场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观众足不出户便能开启一场沉浸式的“云游”乡博之旅,真正让乡村博物馆的文化魅力跨越地域界限,触达更多人群。

青年们为普陀展茅五匠馆设计的IP文创,将“工匠精神”化作可触摸的符号;微电影《在陆地尽头有个家》以渔村故事叩击人心,微电影《洒在洋面上的光》用镜头追光花鸟岛百年灯塔,微电影《“偶”遇》讲述青年大学生毕业投身乡村博物馆建设故事,微视频《两代人 一条路》用双线叙事致敬革命精神,入选教育部“礼敬中华”案例征集。青年们拍摄的35部“乡村有个博物馆”系列短视频登陆学习强国、央视频,播放量超60万次。融媒体技术不仅让乡博“出圈”,更让文化传承有了青春的注脚。正如实践团成员魏振北所言:“当科技与乡愁碰撞,文化便不再是历史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星河,照亮乡村振兴的征途。”

共生共长:乡村振兴是青春与土地的“光合作用”

社会实践不仅是一份调研,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这场实践,让青年读懂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意。在安吉竹博园,感受独特的竹历史、竹文化,触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密码;在瑞安东梨民艺博物馆,夹缬印染技艺的千年传承,教会他们“文化不是守旧,而是创新中坚守”。乡村振兴不是单向的输血,而是双向的成长。

青年们在调研中直面挑战:海岛台风阻断交通,博物馆地址难寻······但困难从未阻挡他们的脚步。实践团成员叶祖豪说:“这段经历让我决心扎根基层,为乡村注入青年力量。”

舟山博物馆、嵊泗宣传部、定海文旅局等单位的专信感谢,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为海大青年点赞,30多项省级以上的荣誉,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笔。未来,团队计划跨越浙江、山东、吉林,探访100余家乡村博物馆,用敏锐的视角、诚挚的笔触和生动的镜头,挖掘并传播更多乡村博物馆背后的故事,探索“文旅融合”的全新路径,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活力与动力。
乡村博物馆是记录乡村沿革、民俗风情、非遗技艺、红色根脉等内容的重要载体,截止2024年8月,浙江省已建成810多家,并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成1000家。在浙江的青山碧海间,每一座乡村博物馆都在等待一个青年,去解开它尘封的密码。

乡村振兴需要会写代码的手,也需要能捧起泥土的手;需要洞察数据的眼,也需要读懂乡愁的眼。让我们把论文写在渔船的号子里,把创意种进稻田的沃土中,让“浙”里的乡村,成为青春中国最生动的画卷!因为,当青春脉搏与乡土中国同频共振时,古老的村庄便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