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内陆的人也能吃上来自浙江舟山的海鱼,而且鱼肉鲜嫩Q弹,口感媲美当日打捞,令人大饱口福。这背后,是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博士创新站的功劳。企业引入博士团队,凭借其专业优势,深度参与企业研发,在海洋预制菜开发与锁鲜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助力企业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这是浙江海洋大学博士创新站探索产学研融合的生动体现。
科技力量让“海的味道”走进千家万户博士成果“嵌入”企业生产线
“海的味道”是什么味道?刚一打开虾片包装袋鲜香扑面而来,咬上一口虾片更是又酥又脆。浙江冠素堂食品有限公司博士创新站建站博士缪文华告诉记者,这是他们近期研究的高钙海洋虾片。缪文华介绍,当下人们的追求不仅是“吃饱”,更要“吃好”和“吃得健康”,传统虾片大多由淀粉制成,而这一款创新加入了高钙概念,让传统休闲食品健康升级。虾片如何做到高钙?团队想了一个妙招,在虾片当中加入打碎含钙量高的金枪鱼骨。并用1年左右的时间对金枪鱼骨有腥味进行了技术攻关。“我们的产品既口感好,又是纯天然高钙无添加剂的,非常受到市场喜爱。”缪文华说道。
博士们手握技术与能力,如今“牵手”企业,将科技成果“嵌入”生产线,产品大大升级。在浙江恒和食品有限公司博士创新站,姜维博士利用技术优势,在海产品上创新引入低温真空油炸技术,解决了企业在水产品加工中的难题。“以往水产品的油炸要在200°C的高温下进行,但这既会破坏营养物质,又会导致有害物质产生。现在,油炸温度只需要85° C,营养价值和色泽却能更佳,如今也已投入市场。”姜维介绍道。
舟山老品牌牵手博士创新站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
在加入博士创新站之前,姜维深陷困境。他钻研食品加工,满心以为自己研发的产品色香味俱全,必能畅销,可投入企业后却无人问津。缺实践、缺平台,是众多青年科技人才的痛点。姜维坦言,企业对市场更为敏锐,科研人员却往往忽视这一点,导致实验室成果难以转化为市场上的优质产品。博士创新站的成立扭转了这一局面。姜维表示,团队有新人加入时,都会要求他们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业务和需求。如今,科研不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论文和专利,而是注重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理论与实践并重。
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旗下的明珠牌,是舟山老牌海洋休闲食品品牌。但作为有70多年历史的国企,想要焕发新活力并不容易。公司研发经理陈云云感叹:“不创新就会被市场淘汰。”博士创新站的建站博士张小军成为创新的关键力量。从产品分类到包装运输,他们在鱿鱼等级规格制定上实现全国首创。截至目前,张小军团队已入企服务60余次,解决10余项技术难题。
博士创新站激发了企业、高校、人才三大创新主体的优势,打通了高校与企业人才交流的通道,让产学研融合迈上新台阶,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发展。
立足浩瀚海洋助力撰写蓝色经济新篇章
自2022年启动博士创新站建设以来,浙江海洋大学已成功设立16家博士创新站,其中5家为省级站点,大多聚焦海洋领域。浙江海洋大学校长武传宇表示,“浙海大以应用学科为主,80%以上的学科都和海洋产业密切相关。浙江海洋大学建立的各个博士创新站,在企业中发挥海产品加工的专业特色,做到了真正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博士创新站为例,张小军团队携手企业培育了海鲜预制菜子品牌“舟渔船说”。张小军展示着手中的鱿鱼、鲳鱼、带鱼等预制菜产品,满脸自豪。在预制菜成为餐饮新风口,而海鲜预制菜却稀缺的背景下,“舟渔船说”迅速打开市场。研发经理陈云云欣喜透露,2024年品牌面市首年,保守估计销售量达3千万,远超预期。
年轻博士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博士创新站让他们在企业中积累经验,培养出更契合市场与产业需求的人才,也为当地留住了人才。武传宇称,浙海大毕业生留舟率逐年上升,2020年前不足15%,今年已达19.47%。
在浙江推进创新深化、建设创新浙江的进程中,浙江海洋大学的博士创新站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生动范例,为人才提供施展平台,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方向。